羅胖在2016年跨年演講中,在講到人工智能的時候提到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奧卡姆剃刀原則”,說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要用奧卡姆剃刀原則,來達成人們思維的有效性。那么“奧卡姆剃刀原則”到底是什么呢?
是什么
奧卡姆剃刀是一個哲學命題。公元14世紀,英國奧卡姆地區的邏輯學家、圣方濟各會修士奧康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對當時無休止的,關于“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惡,于是著書立說,主張“思維的經濟性”,提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原則。他認為,我們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剔除。人們把這個原則,稱為奧卡姆剃刀原則。
“奧卡姆剃刀”原則簡單地來表述就是: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為了顯示其權威性,也保留了它原始的拉丁文形式:
Numquam ponenda est pluralitas sine necessitate.(避重趨輕)
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 sine necessitate.(避繁逐簡)
Frustra fit per plura quod potest fieri per pauciora.(以簡御繁)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避虛就實)
其實在我們傳統智慧里面,就有“大道至簡”的說法,大道至簡講的就是,大道理、簡單的原則方法和規律都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用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為什么
奧卡姆剃刀原則似乎和我們平常的認知有點不一樣,很多人有個偏好,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會追求完善和窮盡,但往往結果并不如愿。比如,收集某一方面的認知和方法論,而后就抱著這些認知和方法不肯放手,結果把自已搞得腦子一團漿糊。
為什么人們有必要使用奧卡姆剃刀呢?有兩個原因:“人腦的局限性”和“求知為用”。
人腦的局限性,人的記憶和思維的能力是有限的。比如,我們的記憶分成工作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工作記憶理論上只有7個組塊,但通常我們就只有4+-1個組塊;長時記憶是包括了被長期固化在我們腦子里的知識,但是實際上在調用的時候,也需要把它調用到我們的意識層面,而我們的意識思維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們的短時記憶有限,我們的思維和意識的運作也是有限的,需要奧卡姆剃刀原則,來幫我們剔除不必要的東西。
求知為用,我們不需要追求完美和完善的方法、規律,只需要能用夠用就可以了。因為這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真理,只有適用的認知和方法,所以選擇其一就夠了。
比如,牛頓的萬有引力是最經典、最簡潔的力學原理,它是科學,但也并非永恒真理。牛頓引力定律的適用范圍在太陽系以內,對于太陽系之外(銀河系、除了太陽系之外的宇宙)和奇點之前等空間和時間是不適用的。
這世上,本來不存在真理,我們的認識只是在不斷逐步的接近真理而已。因而,找到簡單適用的認識和方法才是正解。我們求知,是為有用,求知為用,不要為了求知而求知。
怎么用
1、在認識和方法論上,取最有用、最簡單的那一個。
比如我們在做個人事務管理的時候,會碰到繁雜的各類管理工具(方法論),比如各種行事歷、手帳、各種時間管理的APP……
可以都了解一下,但是一定要沉淀下一套最簡單、最有用的個人時間管理方法,而不是裝很多APP,找一個待辦事項又要翻Calender又要翻筆記,完全沒必要(有的時候我們會用很多的方法、很多的APP,好象學了不用就白學了,但是奧卡姆剔刀就是要剔,剔去同類認知和方法中冗余的、復雜的)。我個人就是用的MUJI的時間軸周歷,結合年度、月計劃和回顧,就把時間和個人事務管理起來了。
2、在管理上,選最簡潔、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組織管理上,很多時候隨著企業的變大、組織人員的增加、事務的多元,就會出現組織架構、流程復雜化的問題。但是很多時候多設置部門、多設置流程、設重重考核和KPI指標,這些并不能解決問題,而是形成大企業病、官僚主義的原因之一。
同樣,很多給組織追求多元化經營,但其實組織要經營的是有核心能力的業務。組織需要從眾多可供選擇的業務中篩選出最重要的、擁有核心競爭能力的業務,在自己最具競爭優勢的領域確定組織的目標。這樣,才能確保組織集中精力,就可以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豐厚的利潤。反之,如果目標數量過多,往往會使經營者難以同時兼顧太多的業務,從而顧此失彼。
比如,宗毅提出的組織內部裂變式的創新創來管理;再比如,韋爾奇上任通用電氣公司總裁時,從簡潔高效的角度出發,提出“非一即二”原則:必須把本產品做成本領域數一數二的產品,否則一律賣掉。
在組織管理中,組織架構要調整、流程要優化、業務要整合,每多一項業務、多一個部門、多一個崗位、多一個流程、多一個環節,都要想,這個業務、部門、人員、流程、環節是不是創造價值?是不是有必要增加,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有沒有更簡潔有效的解決方案?
3、生活中的斷舍離,留下真正能表達生活方式的、夠用的東西。
以穿衣為例,Facebook的扎克伯格,每天就穿灰T恤和牛仔褲。很多職場媽媽,需要看家帶娃,每天早上起床還要找當天要穿的衣服超過20分鐘。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時尚ICON馬艷麗,基本穿的是白色系的衣服,穿衣服美不美取決于個人的體型、品味,而是不衣柜里有多少衣服。耗這個時間和精力是否有必要,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對生活用品,對身外之物,采取斷舍離的策略,留下能表達生活方式,夠用的東西就可以了。
總結
最有用的認知(原則)、方法論、物品,一定是大道至簡的。
用“奧卡姆剔刀”,精選我們大腦內的物品(認知、方法論、知識點……),精選我們身個之物(房子、衣服、朋友……):
1、在認識和方法論上,取最有用、最簡單的那一個;
2、在管理上,選最簡潔、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3、生活中的斷舍離,留下真正符合生活方式的、夠用的東西……
大道至簡,奧卡姆剔刀原則,就是我們洗腦和斷舍離的元認知。
PS:
1、奧卡姆剃刀原則的提出者并不叫奧卡姆,他的名字叫奧康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奧卡姆是英國的地名,也就是他出生的地方。
2、羅胖是在跨年演講中,在談人工智能的時候提到奧卡姆原則,人腦的記憶和思維有限,為了達成記憶和思維的有效性,需要用奧卡姆剃刀來剔除,但是人工智能卻可以做到更博大而精深。
這讓我想起了現在的阿爾法狗的升級版Master在下圍棋時和人類不一樣。人類是把圍棋的棋局抽象出一些定式,以方便傳授和記憶。人類歷史上下過的圍棋的一共是50萬局,阿爾法狗腦子里面不光有這50萬局棋局,還有他自己演繹出來的一共2000萬局棋,也就是說,阿爾法狗的腦子里是沒有抽象出來的“定式”的。所以這是一個問題:
關于人工智能的思維方式和人腦的思維方式,有什么不同?
歡迎留言交流看法……
知識管理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