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屆有一名女生學習很刻苦,但卻一直成績平平。聊天時,這位女生很痛苦也很困惑。她說:“我很想要提高,拿出前所未有的執著和毅力。天天比其他同學早起,連吃飯時都在想著學習。但可能是戰線太長,很疲憊,到后來自制力反而不如前幾個月。有時累了,想放松時,結果看了幾眼小說,就會陷入失控狀態,沒心思學習,等緩過勁來發現已浪費了三四天。但有的同學學習累了,玩一會就又能投入學習,而自己一放松就會失控……”
其實這樣的場景挺常見,一些人刻苦勤奮,每天都忙碌,卻表現平平。而另一些人卻工作娛樂兩不誤,表現優異,做任何事都游刃有余。
這其中的原因肯定有很多,比如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內在動機等等。但有效學習很關鍵的一條是保持極度專注,而非一味的比努力。我們的精力有限,就像一桶水,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一點。但只要在困難的事情上消耗精力,精力桶的水位就會慢慢下降。那些持續刻苦,舍不得休息的人,他們的精力總量成一條持續下降的曲線。但經歷一旦消耗到70%以下水平時,注意力就開始不自覺渙散,思維速度變慢。若繼續消耗精力,效率會進一步降低,出現分心走神。
但往往刻苦者認為,成長是要吃苦的,不能因為有點累就休息,而應該再堅持一下。于是繼續在痛苦中前行,越痛苦越堅持。即使昏昏欲睡,也要強打精神。他們看似勤奮,可效果卻越來越差,而且感受到的都是痛苦,精力消耗嚴重。且一旦放松,就不想再投入,因此他們更容易沉迷于舒適的娛樂活動。
反觀那些輕松的學霸,學習時,從不過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來主動休息,這反而使他們的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他們的精力曲線呈波浪狀,這種循環使精力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若將精力水平高于70%的區域視為高效學習區,那么不難發現,輕松者比刻苦者的高效學習區要大很多。
這足以說明“主動休息”的意義和優勢。日積月累,一些人必然領先于另一些人,關鍵是他們還很輕松。這讓那些刻苦努力的人,情何以堪?
不難發現,高效學習的關鍵在于保持極度專注。誰能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就能在競爭中勝出。保持長時間專注的科學模式就是: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如此反復。只要開始學習和工作,就盡量保持極其專注,把無關的事情都放在一邊。哪怕保持專注的時間短,也是有意義的;一旦發現自己開始因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動停下來調整片刻。這才是明智的生活和學習策略。
在短暫的主動休息時間里,盡量做與工作和學習無關的事情,比如說看看窗外、收拾衣服、打掃衛生等。但刷手機、玩游戲這些被動使用注意力的事情并不推薦,因為它們仍然是消耗精力的。
當然,控制學習和工作內容的難度也是保持專注的重要方式。因為太容易的內容會讓人因無聊而走神,太困難的內容會使人因畏懼而逃避。選擇那些“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學習和工作,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
所以刻苦努力,態度可嘉。但有效學習的秘密,不完全在于刻苦,還在于“會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