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約翰·勞德設計出一種筆尖上有一顆滾珠,由滾珠帶出墨水進行書寫的筆。
可惜的是,他沒能做出面向市場的商品。
后來匈牙利記者拉迪斯洛·比羅在訪問一家報社的時候,發現報紙用的油墨幾乎秒干,這是當時正在廣泛使用的鋼筆完全沒有辦法做到的。
拉迪斯洛·比羅想將這種墨水和書寫的筆結合起來。
由于快干墨水比較粘稠,用傳統鋼筆會阻塞,所以他提出把快干墨水裝在管子里,頂部用可以旋轉的金屬球,這樣既可以防止墨水變干,又能控制墨水流出筆管的速度。
實用又方便的“圓珠筆”就這樣誕生了,它比鋼筆字跡清晰,寫完就干不會污染紙面。
優點多多的圓珠筆一經面世就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最初使用的就是英國皇家空軍,因為在高空中,傳統自來水筆的墨水會溢出。
但使用一段時間以后,人們發現圓珠筆一個致命缺點。
筆頭雖然用的是金屬球,但使用過程中也是有磨損的,
一但筆頭磨損,筆管內的墨水就會順著筆尖縫隙滲出污染紙張,弄臟書寫者的手,甚至衣物,而且難以清理。
于是大家想了很多辦法改進。有人改進墨水使其不容易流出,或減小對筆頭的磨損。
但想的最多的辦法,就是改變筆頭圓珠的材質,使它更加堅硬耐磨。
用盡辦法,也只能讓圓珠筆寫一萬字左右,然后就會漏墨。
就這樣持續了很久,在大家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有人想到了一個點子:
當時圓珠筆筆管里的墨能寫幾萬字,既然寫一萬字多一點就會漏墨,那我就只裝一萬字的墨就好了。
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大家現在看到的圓珠筆絕大部分是有筆芯的,不知道的情況下,看到筆芯那么細,心里就開始罵“奸商”了。
其實就是這細細的筆芯拯救了這一方便、快捷的書寫工具。
有時候,另辟戰場,換個角度思考,可能就能輕松解決疑難雜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創新和解決問題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思考。在面對問題時,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同時,我們也要勇于嘗試,即使失敗了也不要氣餒,因為失敗是成功的前奏。
圓珠筆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最初的設計到后來的改進,都離不開人們的創新和努力。
正是因為這些不懈的努力,才使得圓珠筆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方便、快捷的書寫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