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接觸知識付費圈之后,發現市面上關于時間管理、目標管理、自我管理的書籍和課程層出不窮。
歸根究底,都是在幫助大家解決一個問題:自律。
所謂自律,就是自我約束嘛,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反人性的過程。就是因為自我約束很難,所以才有了各種教練、老師、專家幫助我們訓練,對吧。
那么,我們如何自律,才能讓自己更自由呢?今天我想結合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跟大家聊一聊。
01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不會做無用功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里,有一個幫助我們做計劃的工具,名字特別浪漫——生命之花。
前段時間看奇葩說,李誕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一直通過壓抑欲望,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而這個過程,往往也在培養人們的自控力。
如圖所示的生命之花,對于我們來說,就像是耕田的老農,年初播下自己想要收獲的果實的種子,經過一番耕耘之后,才能有所收獲。同樣,你的生命之花盛開的如何,也會直觀地體現在上面。
昨天看了演員杜江的【星空演講】,他聊到了最近出演的一部軍人電影《紅海行動》。為了爭取到劇中的角色,他把自己從一個超級奶爸,硬生生地練成了跟老婆喜歡的肌肉男神彭于晏一樣的硬漢。
如杜江所說,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力是一個人自律的最佳體現。而一個人自律的程度,往往也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最近幾年,因為角色要不斷增肥/減肥的演員,不止杜江一個。
去年大火的印度神作《摔跤吧爸爸》的男主角扮演者阿米爾·汗比為影片增重97斤拍完老年期后再減肥50斤拍青年期的故事曾刷爆朋友圈。
還有很多人特別喜歡的小李子,在拍攝《荒野獵人》期間,瘋狂增肥、續了長達半年的絡腮胡,儼然一個流浪漢。
正如你所看到的,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越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拜拜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02 自律沒有標準答案,極致行動最重要
前段時間在一個微信群里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位雖然只有20歲但已經在事業上很成功的姑娘正在跟大家分享她的成長經歷。
分享結束之后到了提問環節,有群友問了她這樣一個問題:你年紀這么小就這么成功,是不是日常安排都特別滿,能告訴我們你平常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時間的嗎?
姑娘的回答似乎并不如大家所愿,反而很佛系:其實我的日常沒有安排的很滿耶,就是該工作的時候拼命的工作,該玩的時候用力地玩啊。
這個故事讓我看到了自律的另一面:自律不是所有時刻都應該是反人性的。它會根據每個人的屬性不同,呈現不同形式。
也許,在很多人眼里,自律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像王健林的日常行程那樣,才是成功人士的標配。
但,王健林是成功人士代表之一,不是唯一。很多商業大佬不僅會將事業做到極致,也會將自己的業余生活玩出新高度。
萬科地產創始人王石,出了名的玩家。滑翔、徒步、攀高、劃艇......似乎所有的極限運動他都要來一波。52歲還登珠峰,這可是一件很多年輕人都不敢嘗試的挑戰。
小米創始人雷軍,拼了命的工作狂也有自己的熱愛到極致的樂趣——滑雪。從中國的北京、黑龍江,到國外的瑞士、日本,這位有著十多年滑雪經驗的愛好者,似乎要把全世界都滑遍的節奏。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而這些名人的故事也告訴我們:無論是工作,還是玩樂,一個時間專注一件事,并且做到極致,反而會讓效能變大。
03 給行動加持,讓自律走的更長久
前段時間聽了一場關于【夸人】的主題討論會。分享者舉了一個例子讓印象特別深刻:當一個孩子被夸獎時,往往具體細節和結果的肯定,會比簡單的一句你真棒讓孩子的行動持久得多。
其實,對于成年人來說,這種方式一樣有效。
后來做咨詢時,一個來詢者提到自己的年計劃沒有很好地完成,這讓她很沮喪。我問了這位媽媽這樣一個問題:平時孩子獲得一些進步的時候,你會給予鼓勵嗎?
會啊會啊,我還會給他買禮物作為獎勵。她很自豪地回答到。
我繼續問,那你在計劃上取得一些進展的時候,有沒有給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勵呢?
她沉默了。思考片刻回復道:是哦,你不說,我都忘了還可以給自己鼓勵了,怪不得行動力后勁不足。
很多人都忽略了鼓勵的力量。實際上,鼓勵對促進成年人的行動來說,同等重要。
當然,除了給自己獎勵之外,還有很多讓行動力持久的方法,比如危機刺激法、夢想激勵法等等,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加持法。
我想說的是,人畢竟不是機器。情緒有喜怒哀樂,成長也有跌宕起伏。當你給自己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應該同時打開一扇窗,讓你的“房間”時刻通暢。
最近幾年,自由職業者成了很多人羨慕的對象。但不為人所知的是,大部分人的自由職業的工作強度,實際上比打工者還要高。
所謂自由往往是相對的。《少有人走的路》中說,自律,是解決人生難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無論你的加持法是什么樣的,都祝愿我們每個人,找到屬于自己的自律之道,向著自己向往的自由不斷前行。
原標題:《自律≠自由or自律=自由》
文章首發于公眾號:生涯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