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就看了《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電影結束后,我坐在那里泣不成聲,久久不愿開口講話,甚至連影評也都不愿動筆寫,因為這部電影似乎把我的童年、少年被欺凌的回憶都影射出來了,太多悲傷如泉涌般噴射而出……
女主角易遙跳河在水中的畫面也那樣熟悉。
過去,無數個夢里:為了逃避危險、威脅、壓迫、追趕…我跑啊跑,跑不快,害怕被追上的時候,又飛不起來,于是我總會一頭扎進河里,使勁憋氣,不敢探出頭來,怕被發現。直到實在憋不住的時候,也就是噩夢嚇醒的時候,醒來深深的恐懼蔓延在黑夜,然后打開燈呆若木雞……這個噩夢,輪回了許久,這個畫面就像易遙跳河那樣。
(輪回就是不如意的事情一直不斷重復發生,先天的后天的)
同樣的是悲傷,在語言暴力面前:易遙選擇了用死亡來喚醒無知,而我選擇了當初的“艱難的活了下來”~~~
當《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不是動畫片也不是喜劇,今天選擇帶如是一起觀看,因為我體驗到校園本該溫暖陽光的地方卻有著種種黑暗面……
因為,這個世界不全是真善美,與其措手不及,不想孩子經歷,不如提前讓孩子擁有智慧,如學會體驗體驗。
也特此,寫下我的觀后感。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單親媽媽和自己的女兒易遙一起生活,不富裕的家庭,讓女兒在學校被人嘲笑家里窮。而被嘲笑的背后因為她媽媽的“不檢點”,通過性交易賺女兒的學費。女兒因為毛巾被他人用,感染了性病,從此在學校遭受各種欺辱、語言暴力、被隔離、被嫉妒、被嘲笑、被冤枉…最后吶喊“不是我,不是我”,依舊喚醒不了良知,最后選擇了跳河結束自己的生命。
關于電影情節,為何語言能夠結束一個人的生命?窮富家庭背后又反映著什么問題?如如想解析如下。
首先,讀一下導演的情懷。導演希望以電影形式的呈現,喚醒人們對教育的關注,并呼吁教育是家庭、校園、社會共同的責任。
再來拆解電影中的幾個家庭和孩子。
和易遙從小一起長大的同班班長,齊銘,出生優越,也在爸爸媽媽的愛下成長。他善良、帥氣、成績優良、學校優秀代表,一直照顧著易遙。不看別人眼里的易遙的背景,經常一起上學、放學,把自己的牛奶給易遙。純真的感情如此美好。
可是,帥氣成績又優良的男孩,總是被很多女孩喜歡的。加之,兩個人家庭身份懸殊,齊銘越是對易遙好,易遙就越是遭人嫉妒。
當班級里轉校來一個長相也不錯又有心機的唐小米時。嫉妒之心得以膨脹,同樣有嫉妒心的同學迅速蛇鼠一窩般“團結”。在得知易遙得病后,這種嫉妒心迅速放大成整個校園對易遙的侮辱、欺凌,行為的、語言的、有聲的、無聲的……
一個孩子,尤其未成年的孩子,在遭受這些軟暴力下,被疏遠、每天生活在有色眼鏡下,還遭受著身體不適的折磨,是頂著多大的壓力?最重要的是,她的背后沒有力量,幾次試圖和母親說,母親未等開口就破口大罵,左一口賠錢貨,又一口賠錢貨,吃個飯也是在指責中進行。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一個孩子將會越來越沉默,她不愿意再發聲……久而久之,在面對學校同學所有的欺凌下,她也選擇沉默不語,悲傷承受。
看似最親的班長齊銘也幫不了他,因為他也好奇為何一個女孩為何會得性病…
再看,欺負她鬼點子最多,最挑事的唐小米,家境優越,從第一天轉學過來,易遙就看到她被同學欺凌的畫面,心里已經種下擔憂的種子怕更多人知道。到后面,自己又喜歡班長齊銘,擔憂混雜著恐懼,所以一次次整易遙。
而一個人再被孤立,也總有人會幫助你。校友顧森西,就像一抹陽光,一直照耀著易遙。同樣出生優越家庭的他,卻能夠做到不偏信,并解易遙于困境一次又一次,封易遙為自己的正牌女友。
同校的還有他的雙胞胎姐姐顧森湘,人極美、善良、成績好,后來和齊銘情竇初開般美好。門當戶對,又惹來唐小米深深的嫉妒,于是設計了一個局,導致顧森湘墜樓而亡,花季的生命就這樣被摧殘了。最后還加害于說易遙干的。
最后所有的語言暴力變本加厲,全校學生幾乎開始說易遙是殺人兇手,女承母業……
所有悲傷撲面而來:莫名其妙得性病,一個人去到醫院躺在冰冷的檢查床上;媽媽的打罵?語言暴力;同學們異樣的搖晃、欺凌、辱罵、冤枉……整個世界一片黑暗,沒有一個人相信自己,世界看不到希望,甚至在河邊,一群觀望的同學依舊冷漠、繼續起哄……幾聲吶喊“不是我!不是我!”無奈,眼淚流成河,最終與河水融成一體……
如是,看到這里,也靜靜地流著眼淚,4歲的年齡,讓她體驗電影里人事物的體驗,似乎殘忍。但我相信她,相信如是,從此種下,照顧別人、保護別人的種子。不要做弱者,等著、依靠著別人,而是做自己生命的強者!
回看電影中反映的家庭:
為何唐小米家境富裕,做出的事卻也反映了其家庭教育的問題,似乎透露著有錢就能解決問題的陋習。
為何家境富裕中長大的顧森湘如此單純?
以及易遙家境貧寒,因為窮就被人嘲笑欺凌的現象……
不禁讓人深思:
金錢主義的現在,只滿足孩子物質條件,真的就足夠了嗎?不讓孩子經歷一點挫折就是好的嗎?不良背景家庭的孩子就一定都不好嗎?所謂家境良好的孩子就一定都好嗎?
教育和錢有關,沒錢連學都上不了。可比錢更重要,也買不到的是良知、善良、智慧。
之所以,我看完電影有如此深的感受,因為電影來源于生活。這是社會現象。
回看我的經歷,
在家里,我的童年是讓我有很多恐懼的畫面的,我被罵的話讓幼小的心靈覺得被屈辱卻無處可逃,只能寄希望于上學,因為我相信:只有學習才能改變我的命運。于是,忍,忍,忍。
可,在學校,從記事起。就被同學們遠離,因為我是他們口中:沒媽的孩子;是他們眼里的孤僻怪胎……老師也會問我:你媽媽呢?
“窮”貫穿了我的學生生涯,到大學里,因為是貧困生,老師推薦我和來校提前招生的企業簽約,條件是畢業后為企業工作8年。
豈料,我是個有想法的貧困生,未來的生命比那一學期8000元更值錢,我拒絕了看似眼前很好的,還不需要為就業擔憂的“機會”。可因為這個拒絕,我被系輔導員和團支部,強令寫檢討書,昧著良心寫違心的檢討書,我內心無比的恨。一心入黨,每個月堅持寫報告的我噶然而止,不再寫。
慶幸我的英語老師,董瑞紅Alice老師,在我入校不久就一直鼓勵我,從農村出來,遇到第一個老師如此肯定和欣賞我。就像悲傷中的陽光照耀著我。老師對我好,也一樣惹來同學嫉妒,加之又不會圓滑處世的我,被當時認為是我最好的朋友背后捅刀,我已經回憶不起,是什么事情。只記得,整個班級同學全部孤立我,背后的謠言把我淹沒著,所有人都不相信我。一些中立的學生,即便不參與也不敢靠我近。那時候的我,就如易遙,一直忍、一直忍,那時候不懂,越忍,越讓別人覺得好欺負。大學的后半段就在這種隱忍的痛苦中度過,直到畢業以為解脫了,可這種不恰當的忍的個性,延續到了工作、感情和婚姻中,并帶來了毀滅性的傷害。
說,
讓悲傷逆流成河,逆流而上的我沒有選擇輕生,因為我有個信念,小時候掉井里沒有死成。老天不讓我死,一定有更大的事等待我完成。
所謂:命硬!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看人性:
有句話:得成于忍。
關于忍,
我的體驗是:
不是一味的愚昧的忍讓,不是遇到事一聲不吭,不是把所有往肚子里咽,牙齒打碎了咽,總有一天會把自己噎死的。
忍,要智慧的忍,退一步的基礎上,沒有人做自己的靠山,把自己經營成自己最大的靠山。用智慧,為自己代言;用智慧,讓自己解脫;用智慧,引領他人!
同時,警示自己:
要么不開口,開口就講對別人有用的話。遇事,等待、觀察、不評判。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有自己主見同時兼聽則明。
何謂智慧?
智慧即一件事情發生的全過程及相?
何謂全過程及相?
如:影片中,易遙一生病,立刻斷定她發生了性關系。
再如:唐小米欺負易遙,就要把她定義為壞學生嗎?也不是的。這都沒有智慧的表現!
問:背后發生了什么?背后發生了什么?背后發生了什么?背后發生了什么?背后發生了什么?背后發生了什么?
看人生:
一種人生,從未經歷過破碎,一破碎就是致命的,就像顧森湘;
一種人生,一路破碎,像易遙那樣的…不曾復原;
一種人生,一路破碎,一路復原;
一種人生,前半生破碎,后半生復原。
一個人,破碎還原參半剛剛好,好的壞一點、壞的好一點;強的弱一點、若的強一點……
看教育,
校園欺凌現象是誰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嗎?孩子的問題是誰的問題?老師還是家長的問題?
導演用電影,呼吁全社會集家庭、校園、有關部門之合力一起來凈化教育的環境。
那普通老百姓的我們,能做什么?
是想,大環境都這樣了,我能做什么?
還是想,我改變不了環境,我先優化我自己,先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做好自己的同時再幫助其他人?
以我為例,
世俗通常喜歡把我們這種人定義為窮人家的孩子,總是會以一些同情的眼光甚至把我們定義為弱者。或許這和自己過去的表現就像個弱者有關系。
而,我選擇做出改變,選擇逆流而上。
如今,誰還敢欺負我?誰還能欺負得了我?
我不再愚昧、不再懦弱、不再無知、不再恐懼。
因為,我背后有靠山,這個靠山就是開啟了智慧后的我。我學會了如何被生活摧殘之后依舊帶著陽光生活,我學會了如何去做一個智慧的媽媽,我學會了如何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靠山的背后,是我有幸遇見了人生中的明燈,遇到了心靈的導師——朱志一導師。他開啟了我的智慧大門,因為我走進了他的入門智慧盛宴《萬能語言》
靠山的背后,是我遇見了紅塵中的凈土,超越對錯的地方——道禾國際·大講堂。
靠山的背后,是我遇見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道禾人,其中有一位最佳同行者,她就像溫暖易遙悲傷的顧森西,一直照耀著溫暖著我。
你我的遇見,是上輩子靈魂的約定。
來到道禾,帶上你內心的困惑,走進萬能語言的課程,讓如如和背后的力量,以系統之力一起支持到你。從此,不再孤單、迷茫,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心靈的歸宿。
在人生最低谷,太陽是會打西邊出來的……
讓悲傷逆流而上,帶你實現夢想……
我在10月15日的蘇州萬能語言等你…
全球515靜心發起人
如如體驗空間發起人
微信:649897701
道禾國際·游學部
道禾國際·財神匯
道禾國際·育林軍
如如生命體驗日記 第363篇
201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