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參加了寫作訓練營,大約是日更千字左右。在21天寫作訓練營的中期,有一項“24小時1萬字挑戰賽”的活動。之前我就糾結了好多天要不要參加這項挑戰,但今早醒來的時候,心中想起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句話:“為其所應為,這樣的人才是勇敢的”。既然想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大量練習就是“為其所應為”,所以我決定勇敢的迎接挑戰。
可是,寫什么呢?
我想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寫:自傳。可是,情到“痛”處,我又怕自己泣不成聲……寫不下去。或者,為了字數,而寫出沒有質量的流水賬,又實在是過不了自己心里那一關,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沒意義的事情上。最后,我想到了TED演講,“傳播有價值的思想”是 TED 的理念。有限的人生,就該耗費在無限價值的事情上。聆聽智慧人的言語,會收獲良多。每看一篇寫一篇千字文感悟??词畟€演講,寫十篇千字文,不就夠1萬字了嘛。
把任務拆解:
1.看一個TED演講視頻(平均大約18分鐘)
2.花10分鐘列出提綱,總結三個精華
3.用30分鐘完成一篇千字文觀后感。
4.最后2分鐘檢查。
一個小時完成一篇,依次循環,連續十個小時。好,說干就干!
首先,我找到“史上最受歡迎的10大TED演講”視頻。
TED: 分別代表技術(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和設計(Design)。這個云集了來自全球不同學科頂尖學者與實踐者們的講壇,他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濃縮成18分鐘的講演,在會議上發表。
在TED演講中,點擊率常年排第一名的是:由肯.羅賓遜教授2006年分享的《學校扼殺創造力》。
肯.羅賓遜于1950年出生在英國利物浦,是英國著名的教育家、作家、演講家,后來全家移居美國洛杉磯。他的演講滿滿的都是英倫風的冷幽默,但笑過之后,發人深思。
演講者讓大家想想,今年入學的小孩,2065將退休。沒人知道那時候會怎樣,我們還是無法預知這個世界五年后的樣子。這就是為何我們要讓這些孩子接受教育,正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決定其非同尋常。
現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個有奉獻精神的老師能發現一個天才學生。其實,所有孩子都是偉大的天才,而我們的學校教育卻無情地扼殺了他們的才能。演講者認為創造力和文化知識在教育中占同樣比重,所以這兩方面我們應同等對待。
孩子們愿意冒險。對于未知的事物,他們愿意去嘗試。難道不是嗎?即使嘗試的結果是錯誤的,他們也不懼怕。但我們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錯誤的嘗試,你永遠不會創造出新東西。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們做錯誤的嘗試,等他們長大了,多數孩子就會喪失創新的能力,就會使他們變得懼怕錯誤的嘗試。這種情況也存在于公司經營方面。
不能容忍任何錯誤。我們的教育系統是最不能容忍錯誤的領域。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正在扼殺孩子們的創造力。
畢加索曾說過:?“孩子們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我們長大后能否繼續保有藝術靈感。我堅信: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喪失了創造力。甚至可以說,是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喪失了創造力。為什么會這樣?如果你周游世界,你會發現每個國家的教育體系都存在相同的學科等級制度。沒有例外。不論哪個國家。你認為也許會有例外,但沒有。
排在最前面的學科是數學和語言,接下去是人文學科,藝術排在最后。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是如此。而且相同的還有,就是在藝術學科范圍內也有等級制。通常學校把美術課和音樂課看的較重要,然后是戲劇課和舞蹈課。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天天安排舞蹈課,但卻每天都安排數學課。
為什么?為什么不是每天安排舞蹈課呢?我認為舞蹈課很重要。我認為舞蹈課和數學課同樣重要。如果有允許,孩子們會不停地跳舞,我們也一樣。我們都有身體,對嗎?
“公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誰得了滿分,誰是第一名。所有的公辦教育:都是以培養大學教授為目的,難道不是嗎?因為大學教授是象牙塔尖上的人,我們不應該用這樣一個頭銜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分水嶺。其實,大學教授只是360行中的一個。只不過他們比較好求知,大學教授有個特點,雖不是共性,但很典型——他們只用腦子生活。偏重于大腦的一側,用書面語來說就是——他們腦體分離,他們只把身體作為大腦的載體而已。
事實上,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只教給他們對工作最實用的科目。孩子們喜歡的不許碰,不這樣學就找不到工作,對嗎?按部就班地上學讀書,最終目標是考入大學。孩子們天才般的創造力被鈍化了。
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反思我們評價好學生的標準。培養人才應有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多樣化。
我們認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從視覺角度,有的從聽覺角度,有的從美學角度,有的從抽象的角度,有的從動態的角度。人類能力是多樣化的,挖掘人類的創造力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
第二,好學生應該是充滿活力的。
大腦發育具有關聯性,也就是說智商高的人情商也會高,體格也會好。女性更擅于處理好頭緒紛亂的事情。大腦不應被分成幾部分。其實我認為應該創造性地把大腦看作一整套工序,生產有價值的原創想法的工序,這種原創想法往往來自互動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規模式。
演講者在這時說了一個故事,大名鼎鼎的《貓》的編舞Gillian,在上學時被老師指為多動癥。她的媽媽于是帶她去看醫生。醫生在了解之后帶她媽媽離開診室,并將收音機打開。他們在門外看到Gillian在室內隨著音樂跳舞。醫生對她媽媽說,你的女兒沒有任何問題,是個舞蹈天才。
隨后Gillian被送去舞蹈學校,那也是她輝煌的人生篇章的開始。很多孩子都像她一樣。在動態中更適合思考。
第三,個性化。
對于未來,我們的唯一出路是貫徹一種新的人性化生態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應重新定義人類能力的多樣化。 我們的教育體系培養我們的方式,正如我們開采地球的方式,以功利為目的。但這種方式對于未來將不再適用。我們必須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準則,也就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準則。
許多中國人說,應試教育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其實,世界各國的教育制度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最好的教育根本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在于發現自己。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培養他們。我們可能活不到未來那天,但孩子們會。我們的任務是全方位地培養孩子,這樣他們才能面對未來的社會有所作為!
“史上最受歡迎的10大TED演講”排名第二位的是:《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
各位讀者:“如果有個人生小竅門,只需要改變你的身體姿勢兩分鐘,就會對你的人生造成積極影響,你會愿意嘗試嗎?”(大家可以配合我做一下這個實驗)
在安靜環境下,蜷縮自己的身體兩分鐘,重復說 “我可以做得更好”;然后再讓我們打開雙手,雙臂呈V字型朝上,下巴微微抬起,保持兩分鐘,仍然重復說 “我可以做得更好”。
按照要求做完后,你現在的感受如何?
有沒有發現:姿勢的變化,居然會影響心理。當打開雙手,說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時,會更舒服,更自信;而蜷縮身體說,時間越長越容易焦躁。
在哈弗商學院副教授Amy? cuddy的演講《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中,分享了這其中的原因。打開身體時,人保持“有力感”的姿勢,身體會分泌睪丸酮,支配型荷爾蒙,讓人果敢、自信、樂觀;而身體蜷縮時,人保持“無力感”的姿勢,會產生更多可的松,壓力型荷爾蒙,讓人緊張,不安,悲觀。
我們說到肢體行為或肢體語言時,我們將之歸納為社會科學,它就是一種語言。所以,我們會想到溝通,當我們想到溝通,我們就想到互動,看看你現在的身體又在傳達什么信息?
演講者說,這些結論可以預測生活中很有意義的結果,像是我們雇用誰或給誰升職,邀請誰出去約會……進一步來說,我們對政治人物臉部的喜好判斷,大概可用來對美國參議院和美國州長的競選結果做70%的預測。
非語言表達對權力和支配的表達究竟是什么呢?
和擴張有關,所以你盡可能的讓自己變大,你向外伸展占滿空間,基本上就是展開。
關于展開,透視動物世界,這不僅局限于靈長類,人類也干同樣的事,不論是他們長期掌權或是在某個時間點感到權力高漲,他們都這么做,特別有趣的原因是,它讓我們明白了權力的展現從來是如此地一致,不管古今世界。
這種展現,被認為是一種榮耀。研究表明,視力良好無礙和先天視障的人,在贏得比賽時都做了同樣的事,當他們跨過終點線贏得比賽之際。無論能否看的見,他們都做這樣的動作,雙臂呈v字型朝上,下巴微微抬起。
那我們感到無助的時候呢?
我們的行為正相反,我們封閉起來。把自己蜷起來讓自己變得小一點,最好別碰到別人。這再一次證明,人類和動物都做同樣的事這就是當你有力量和沒力量時的行為,所以當力量來臨時,我們會迎合別人的非語言,若有人之于我們相對權重時,我們傾向把自己變得較小,不會模仿他們,我們做和他們正相反的事情。
?“我們的身體會改變心理,心理會改變行為,而行為會改變結果?!彼鼈兏艺f:“我不覺得聽起來好像是假的,對嗎?”我就說:“你就假裝一直到你達成目的為止。”在演講的最后,Amy給我們分享自己的兩個故事:
01遭遇車禍導致智力下降。
在Amy19歲的時候,發生了一場很嚴重的車禍,她整個人飛出車外,滾了好幾翻,,在休息室醒來后發現頭部重傷。所以,從大學里休學,并被告知智商下降了2個標準差,情況非常非常糟糕。
她試著重返大學,可同學們都告訴她說:"你沒有辦法畢業的。你知道,你還可以做很多其它的事啊,別往死胡同里鉆了。"
她拼命掙扎,瘋狂地努力,最終從學校畢業了,但比同儕多花了四年的時間。
在普林斯頓第一年的演講時,她說自己當時的感受就是:“我不應該在這里,我是個騙子”。
當時如此害怕隔天被拆穿,所以打電話給她說:"我不干了。"她說:"你不可以不干,你要騙過所有人。你被要求的每個演講你都得照辦,你得一直講一直講,即使你怕死了,腳癱了,靈魂出竅了,直到你發現你在說:‘噢,我的天啊,我正在做這件事,我已經成為它的一部分了?!?/p>
02學生不敢上臺的故事?!凹傺b”到自己成功,要讓“有力感”一直融入到骨子里去。
在哈佛第一年結束,演講者對整個學期在課堂上都沒有說話的一個學生說:“你得參與融入,否則你不會過這一科的,來我的辦公室吧!”于是,她很挫敗地進來了,說:“我不應該在這里?!毖葜v者對他的體會感同身受,并告訴她應該在這里,她可以假裝,一直到她成功為止。“你要讓自己充滿力量,你要知道你將會發表最棒的評論。”她就真的發表了最成功的評論,大家都很驚訝。
不要僅為了成功而假裝,要把它溶到你骨子里去。持續地做直到它內化到你骨髓里。
小小的調整可以有大大的改變,就二分鐘,二分鐘,二分鐘。在你進行下一場緊張的評估之前,拿出二分鐘,嘗試做這個,電梯里,浴室間,房門關起在你的桌子前面,你就這么做,設置你的腦袋,以發揮最大效益,提升你的睪丸銅,降低你的可的松,千萬別留下,噢,我沒把最好的表現出來那種遺憾,而是留下,我真想讓他們知道,讓他們看見,我是個怎樣人。
一個人領先于他人的,不僅僅是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勇氣,也就是自我催生的睪丸素。所以,多給自己積極的身體信號,然后勇敢去做,久而久之你就會成為一個令你自己都感到驚奇的人!
“史上最受歡迎的10大TED演講”排名第三位的是:《談論我們行為背后的“為什么”》
你行為的動機是什么?
今天,而不是10年前,是什么在生命中驅動著你?
你是否運用著同樣的行為模式?
通過講師東尼·羅賓的TED演講,使我們明白了行為背后的“為什么”。激發內在驅動的無形力量,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演講的調理很清晰,就是語速超快,跟不上的朋友可以多看幾遍。
在其一開始就質疑利益驅使,你的行為并不是一直都受利益的驅使, 因為當我們加入情緒的因素,我們追求利益的行為模式也會改變。
利益驅使的核心是價值驅使,也就是追尋利益的目的就是為了價值的彰顯。其本質還是價值驅使,利益只是外象,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利益驅使有的時候是行的通,有的時候卻不能解釋某些行為的原因。
價值是什么?價值因人類個體精神意識中,事與物對已重要性的感官判斷。即價值是因人類意識而產生的,是具有個體特性的,抽象的,向虛性的,無法用實物統一來量化衡量的。比如一塊肉,對餓了并喜歡吃肉的人來說,那是無價之寶,但對于一個不餓的素食主義者而言,就是連垃圾都不如。但價值的體現則是有共同的特性的,那就是認同感,認同感體現在物上則是喜歡,體現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也同樣如此,但同時人是有被認同的需要的,這是一種相互的需要,在人類的群體中即會認同別人也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這種被認同的感覺需要是從小孩子開始說我要的那一時刻開始,貫穿其一生的,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因為沒明確這點,而是憑者被認同需要的感覺,用物來替代其被認同的體現,從而產生了利益驅使。物被賦予了這種感覺的認同,主要體現在稀缺物品上面,如在金黃稀少時期,黃金就是被認同的象征。再到后為就成了財富的體現。再比如今天的奢侈品之類的,通過價格的高低和物品的稀缺來體現認同感。另外被認同在群體中是需要彰顯出來的,就如同錦衣還鄉一樣。那彰顯的方式只能是通過稀缺物品來體現。
被認同則是價值的體現。也就是被認同在歷史的演變中變成了二方面,一方面通過物的體現,另一種則是榮譽的體現。但在很多的時候物的替代并不能滿足其本身的被認同,這也是為什么有的人很有錢,但卻不快樂的根源。也能解釋利益并不能驅動所有的人或者說人的行為背后并不全是因為利益。也就是認同并不是因為物而被認同的,而是因為你的行為或是付出來獲得別人認同的,也就是你的行為價值被別人認可。物只是替代,如果沒有付出而獲得了物的替代是無法獲得真正的認同的,如同富二代,如同一些通過捷徑獲得財富者等,是很難獲得內在的被認同的感覺的。
在其演說中列了六種需求分別是:一,確定性,二不確定性,三重要性,四,情感聯系和愛,五,你必須成長,六,付出貢獻。
實際上這六種都是圍繞著認同感在轉:
一,我們需要確定性的認同感,這樣我們才能避免痛苦或至少過得舒適,即可以獲利穩定感。
二,不確定性才會激發,我們的征服的欲望去獲得認同的樂趣。
三,重要性,自我認同的重要性,只有自我認同才能不猶豫不懷疑,才可有堅定的信心面對生活。
四,情感聯系和愛,其實是建立在認同感基礎上的精神依存。人的精神必須要有精神依存,無論是宗教的信仰,父母的慈愛,朋友的友情,夫妻的愛戀,子女的愛護或者是對某事或物的執著。都是精神依存的一種。若沒有這種精神的附著和依存,人的精神會如同進入宇宙的氣球而爆裂,所有造成精神性失常的根源就是這種精神依存的斷裂。
五,你必須成長,這個解釋其實在我看來有點牽強,因為這不是你個人所能決定的,成長是一個必然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經歷和認知都會在增加,哪怕你進入深山,孤島,你的認知都不會停止,你的思維也會運轉。另外人還有一種對比性的需求,這個和成長倒是可以貼近,你不成長就會產生對比性的失落。也可能原有的認同會丟失。
六,付出貢獻,這個本質就是為了獲得認同感,但是這里一定要注意,付出的目的都是為了收獲,如果付出不能等價于付出都會出問題的,這是一種平衡需求,不隨人的的意志而改變,強行改變最終失落的只會是人本身。也是不可長久可持續的。
關于情緒,人的情緒實質上中有二種,喜歡與不喜歡,也就是好惡,在些基礎上因成度的分別而分為高興,歡樂,不開心,悲傷,厭惡等等。所謂6000多種的情緒也沒甚太多的意義。
最后是關于注意力的問題。
注意力的產生有二種因素,一是外界強迫,一是內在興趣。外界強迫也可引伸為自我強迫,自我強迫依然來自于外界,比如上學時的學習更多的是一種外界強迫性的,學習的最初不是因為興趣,但在學習過程中是可以產生興趣的,這和教育方式有關,也和個人的悟性有關。長期關注某一方面可能就會產生共振或是糾纏,所以注意力是一個人對事物認知的一個關鍵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
人的行為動機就是需求認同。六種需求是確定性、不確定性、重要性、情感聯系和愛,成長、付出和貢獻。前四種是個人的追求,仿佛無底的欲望,但真正讓人獲得滿足的是后兩種。情緒的話有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也就是對事件和這個世界的解讀方式的不同。樂天派和抱怨者的差別。
總之,就是與其抱怨沒有背景,沒有文化,沒有信仰和沒有資源,不如建設內心世界,著眼于成長和奉獻,生活的秘訣就是付出。
“史上最受歡迎的10大TED演講”排名第四位的是:《外表不是全部》
超級模特Cameron Russell表白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以往的TED的講師,不是學者就是專家級的講師。講得都是一些比較嚴謹的主題。而今天這個TED講師是一個超級美女啊,頓時讓我眼前一亮。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她在講臺上進行了TED課堂第一次現場換裝,10秒中她就改變了一個形象。這一舉動證明她有改變自己的決心和力量。原來她是一個從事了10年時間的職業模特,誠實地講述著自己在模特業的經歷和成長:
姣好的臉龐,高挑的身材,與生俱來的條件使她充滿魅力。但Cameron Russell承認這是遺傳給她帶來的幸運,專業人士制作出的照片也不代表她自己,認為這些外表的東西使她充滿不安全感。她需要的不是這些,所以她在改變著自己。
仔細看Cameron在舞臺有點緊張,對于一個16歲就出道成名的模特來說,在舞臺展露真實的勇氣是讓人欽佩。
對于模特這個光鮮行業,她坦承“外形是影響力巨大的,但只看外形也是非常膚淺的”,她分享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如何面對這個缺乏安全感的行業。
她出人意料的在TED舞臺上換裝,從身穿貼身露背洋裝的性感女模變成樸實內斂的女性,用不到十秒的時間改變我們對她的觀感,使我們直視自己易受視覺操弄的心思:我們究竟多常以貌取人?
演講中,她回答了人們最常詢問她的五個問題,比如,你怎么當上模特的?是否我也能當模特?照片都是PS的吧?感覺是不是老爽了?是不是有很多免費禮物拿?
她對于問題有非常誠實的分享和回答,都在凸顯出人們對模特兒不切實際的認知,以及那些美麗光環背后的哀愁。
演講引起很高點擊率,她說她由此重新認識自己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并一直期許自己能以此為起點,為改善社會盡一份心力,“過去十年來,我不將模特兒視為事業的終點,而是起點;不是事業巔峰、理想之地、而是展開對話的契機。模特兒比起其他職業并沒有優劣之分,卻是比較顯眼、容易受贊賞的工作。在未來的時日中,我希望自己能找到好好運用我的影響力,讓大眾媒體更有內涵、更真實、更負責。”
整個演講,最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變得無懼就意味著要誠實",要變得強大就必須正視自己,以誠待人。
“史上最受歡迎的10大TED演講”排名第六位的是:《怎樣說話人們才會聽》
一個人帶給別人的印象好壞,除了外表的儀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談吐說話的表現。一個會說話的人,不管走到哪里總是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也使得他們在人群中容易快速成為意見領袖,能解決別人不容易解決的問題。
朱利安·特瑞雪的這個TED演講,總結了講話最容易出現的七種錯誤,并指導你如何講話會讓人比較容易接受。
說話的七宗罪
1.流言蜚語
每個人都不希望成為小道消息的主角,卻常擔任傳遞八卦的幫兇。說不在場某人的壞話,這不是個好習慣。要切記,告訴你別人八卦的人,也很可能去告訴別人你的八卦。
別當自己是Gossip Girl啦~聰明的人不會亂嚼舌根!改掉八卦的習慣,利人又利己。
2.評判他人
懂得將批評用合適的話語傳達是種藝術,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的習慣,不僅不公正,也顯得說話的人過于狹隘。每個人都會犯錯,但用高高在上的態度批評別人,反而會讓對方不想聽,沒能讓他改過之外,還可能直接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3.負能量滿滿
每個人都想要快樂的生活,當你開心和別人分享的時候,如果被澆了桶冷水,八成會很錯愕,還會影響原來的好心情,也許還會考慮以后別自討沒趣。理性的提醒是好事,但事事唱衰就會讓別人退避三舍。
4.抱怨
有的人從芝麻小事到國家大事都能找到不順眼的點,然后抱怨個沒完沒了,底下的負面情緒就像傳染病,大家聽的當下不舒服,還會影響接下來的心情。我們抱怨天氣,抱怨體育,抱怨政治,什么都抱怨。但實際上抱怨是一種病痛,它只會向世界傳遞負能量。
5.借口
做錯事就道歉是天經地義的事,卻有人習慣搬出各種借口不愿認錯。說借口的同時,就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去擔,此舉不能顯示你無罪,反而露出這個人沒擔當,也沒有掌控全局的能力。找別人當替死鬼的人難以讓人同情。
6.夸大其詞
言過其實就像欺騙,讓人信以為真之后才發現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聽話的人感覺自己像蠢蛋,久了也不會想和這種人做朋友。
7.固執己見
不愿傾聽別人的意見、深入了解事實的全貌,認為只有自己說的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會失去了解更寬廣世界的機會,也會顯得這種人拒絕和別人溝通、不相信別人,和這種人說話就像白費唇舌,那又何必和他說呢?
講話的四種品質
如果想讓我們的演講變的有力,并且能夠改變世界,有四種品質是我們可以依靠的真正強有力的基礎。幸運的是我們拼出了一個詞,這個單詞是“Hail”(贊頌 )。
如果我們堅持做到這四點,我認為我們的語言就會被人傾聽,那么他們代表什么呢?
H
—— Honesty "誠實"
To
clear and straight 言簡意賅
A
—— Authenticity "真實"
Be
yourself 真實做自己(堅持自己認為對的)
I
—— Integrity "正直"
Be your
word 言必信(做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L
—— Love "愛"
Wish
them well 大愛 (愿君安好)
如何說話
改掉“說錯話”的壞習慣之后,Julian Treasure 教你要怎么說,能讓說出口的話發揮功效。(趕快做筆記!)
注意音域
若是用胸腔發音,能讓聲音聽起來較專業、穩重,聽起來較舒服,也較容易讓人信賴。研究顯示,多數人偏好溫暖、平順像巧克力般的嗓音。音區與音色都可以透過訓練改變,讓你的聲音更加分。
說話的聲調
說話時也要注意抑揚頓挫,語音太平淡就像背書一樣,讓人難以抓到重點且容易分心。說話的時候適時依據說話的內容變化語調,能讓言語更加生動、容易理解。
說話的速度
語速能顯示你的情緒,說話太快會讓人覺得緊張,也容易讓人聽不清楚你要說的話。放慢速度、不急不徐地說話,刪掉一些不必要的語助詞,并且適時沉默,能讓你說的話更有力量。
說話的音量
控制音量也是重要的一環,保持適當的音量,輕聲細語能吸引聽者的注意力。說得太大聲會讓聽者不舒服,也會打擾不相干的人。
說話是門學問,話說得好能讓溝通更加順暢,也能改善你的生活和人際關系。從現在起,留心自己怎么說話、說什么話。掌握視頻中朱利安·特瑞雪傳授的方法,讓你說的話更有力量,也為世界帶來更美妙的聲音。
最后一個TED演講是,我曾經看過好多遍的《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今天又重新觀看了一遍,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大部分人的思考、行動、交流方式都是由外向內的,也就是從清晰到模糊。但是激勵型領袖在領導公司時,無論公司的規模大小,他們的思考、行動和交流方式都是從內向外的。
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令人振奮的領袖和組織,如蘋果公司、馬丁?路德?金還有懷特兄弟,他們思考、行動、交流溝通的方式都完全一樣,跟所有其他人的方式完全相反。西蒙·西涅克通過三年半的研究把一理念整理出來公布在TED演講上。他用一個簡單但是震撼的模型來闡釋激勵人心的領袖力。這個模型的核心是一個“黃金”圓圈,意思是領袖素質的根本來源是回答“為什么?”
01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
許多電腦公司的市場營銷都是這個思路:
“我們做最棒的電腦,設計精美,操作簡單。你想買一臺嗎?”
這也是大多數企業市場推廣以及我們大部分人互相交流的方式。我們介紹自己是誰以及從事的職業,強調我們是如何與眾不同,然后就期待著別人的積極回應。但是這些詞一點勁兒都沒有。
而蘋果公司的溝通方式是這樣的: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突破和創新?!?/p>
“我們堅信應該以不同的方式思考?!?/p>
“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是通過把我們的產品設計得更加精美,操作更加簡單?!?/p>
“在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做出了最棒的電腦,你想買一臺嗎?”
感覺完全不一樣,對吧?(聽到這里,你是不是也準備買一臺了?)
蘋果所做的只是將傳遞信息的順序顛倒一下而已。事實已經向我們證明,人們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一家企業的信念和宗旨。因此企業經營的目標不是要跟所有需要你產品的人做生意,而是跟與你有著相同理念的人做生意。這是最精彩的部分。
人腦可以理解大量的復雜信息,比如事物的特征、優點、事實和圖表。但這些都不足以激發行動。只有當我們由內向外交流時,才可以經過理性的思考去做事情。這就是那些發自內心的決定的來源。
02
20世紀初期,人們對于飛行器的熱情就像當今的網站一樣,每個人都想嘗試。美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航空先驅,測熱輻射計的發明者**塞繆爾·蘭利**擁有大家認為能夠成功的所有要素:國防部給了他5萬美金作為研制飛行器的資金,而且他在哈佛大學和史密森尼學會工作過,人脈極其廣泛,可以說,他認識當時所有最優秀的人才。他用這筆資金雇傭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紐約時報也對他的研制做跟蹤報道,但是為什么后來銷聲匿跡了呢?
與此同時,幾百公里之外的俄亥俄州代頓市有一對兄弟,奧維爾?萊特和維爾伯?萊特,他們倆沒有任何能夠成功的條件。兄弟倆經營一家自行車店,用微薄的收入來追求夢想。萊特兄弟的團隊中沒有一個人上過大學,媒體更是對他們視若罔聞。然而,萊特兄弟追求的是一份事業,一個目標,一種信念。他們相信如果能研制出飛行器,將會改變全世界的發展進程。
讓我們來看看結果如何吧,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成功起飛。次日,蘭利就從自己的工作室辭職了。
記?。喝藗冑I的不是你的產品,而是你的信念。
03
1963年夏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聆聽馬丁?路德?金的演講。那時,既沒有打廣告,也不可能在網上發布信息。那么怎么會有 25萬人參加呢?事實上,馬丁·路德·金有一項天賦。他沒有到處宣揚美國需要改變,**他只是告訴別人他的信念。
“我相信。我相信。我相信。”他總是這么跟別人說。因此那些和他懷有同樣信念的人受到啟發,也開始將這些信念傳播出去。有些人甚至建立起組織機構。就這樣,在那天,那個時刻,25萬人聚集在一起聽他演講。
有多少人是為了聽 “他” 演說而去的呢?沒有。他們是為了自己而去的。對于平等自由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坐上8個小時的公交車,站在華盛頓八月中旬的烈日下,是他們的信念。
現在,明白我們應該如何激勵自己和他人了吧?
只有從 “為什么”這個中心點出發的人,才有能力激勵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