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讀安·蘭德的《源泉》,這是本書自1943年出版后,總銷售量已經超過了2000萬冊,并在1949年由作者本人改編成劇本并拍成電影。
有人說,《源泉》有一種挑釁的、咄咄逼人的氣勢,迫使你審視自己的追求,不斷拷問自己:你生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是為了成為“創造者”還是一個“剽竊者”、“二手貨”?你的究竟有沒有職業尊嚴?
這種追問使人不安、畏懼,甚至憤怒。因為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了自己的殘缺和遮掩。
2.
什么是職業尊嚴?我想書中主人公洛克的工作狀態就是很好的詮釋:
他只關心人的本質:創造力。在他的事務所,必須能干,沒有另一種選擇,沒有將就的考慮。但是如果一個人工作出色,他不需要其他東西來贏得老板的認可,認可會被自然而然的給予,不像是禮物,而像是債務。而認可的給予,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承認。這讓事務所每個人心中都充滿著無比的自尊。
他們只是隱約知道,那不是對他的忠誠,而是對自己內心最佳品性的忠誠。
職業尊嚴必須是建立在專業的基礎上,是對自己工作技能的一種專業態度、一種使命感。
而如今,職業不再代表專業,變成了大家口口相傳的“職場文化”,它要求你八面玲瓏、能方能圓、巧舌如簧,似乎只要順應這種文化,你對手頭上的工作專不專業都已經不重要了。
一個市級醫院外科醫生,工作了十年,還是只能處理闌尾這樣的小手術,他覺得沒關系,如今只需要跟器材商、藥品商搞好渠道關系就能賺得滿盆滿缽。
一名歷史教師,毫無專業知識積累,每天拿著課本照本宣科,他覺得這又不是主課,不要緊,隨便講講就好,反正工資還是照拿。
一位建筑設計師,搞不清力學原理,沒有設計理念,不礙事,這些都不能阻止他成為設計師,只需要參考幾個相似工程案例,七拼八湊,一份藍圖就出來了。
······
大部分的職業,都在退精英化。
3.
我們多數人的工作都是在機械重復,并沒有花太多精力去鉆研業務,去精進,工作年限一長,自然會被視為經驗豐富的人才,但工作年限長就真的代表你很厲害?不,你只是個比較順手的機器。
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上司、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他們中間能讓人佩服的往往是那些專業能力突出而且還在持續學習的人。
我們常常抱怨工作不開心,工資低、老板脾氣壞、同事勾心斗角,我們討厭那些關系黨搶占了名額,恨自己的情商不夠錯失了晉升機會,我們總是憤憤不平,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較和得失上,卻忘了評估自己的價值。
朋友公司有個工作5年的員工,現在還只拿著月薪5000的工資,前不久他去找老板要求漲工資,老板拒絕了。有人同情他工資太低,說老板不厚道,太摳。
但公司里的明眼人都清楚,不是老板摳,是他只值這個數。工作5年以來,他的工作任務不過是走流程,做表格,不是沒給過他鍛煉機會,他嫌累,不愿意鉆研。跟他同時進公司的那一批早就月薪過萬,而他,可替代性太強。
人真正投入一件事時,會感到專注、純粹的快樂。羅曼·羅蘭也說過:真實的、永恒的、最高級的快樂,只能從三樣東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愛。可見工作占人生體驗的比重,一個人的價值、尊嚴、樂趣都可以在其中體現。
有一技之長,并精于此道,才能賦予價值,塑造不可替代性。很多時候不是工作沒勁,而是你不夠專業,自己不給自己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