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學成就 作為一部論述軍事領域內部聯系和規律的兵學著作,《孫子兵法》以一種高屋建瓴的眼光,從戰略高度論述軍事問題以及解決之道,被尊奉為“百世兵家之師”.《孫子兵法》內容豐富,幾乎囊括了軍事學的各個領域,如備戰、治軍、行軍、作戰、養戰等. 1.慎戰備戰思想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繁.戰爭關系到國家的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孫子兵法》在第一篇《計篇》開篇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武深知戰爭的危害,因而在《火攻篇》中告誡統治者:“亡國不可以復生,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然而,慎戰并不意味著不戰.孫武對春秋時代有著清醒的認識,深知戰爭不可避免,因而極為重視備戰.《九地篇》中指出“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武強調“吾有備,敵不攻”,進而來保證國家的太平.此外,孫武在《謀攻篇》中指出“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等,可見其慎戰備戰思想. 2.文武治軍理論 軍隊戰斗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戰爭的勝敗,而軍隊戰斗力的強弱與治軍精密相連.孫武在《行軍篇》中指出“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齊文令武作為《孫子兵法》中主要治軍理論,一直影響至今.其治軍理論主要包括嚴明責罰,嚴格訓練,慎重選將,將權貴一,善待士卒等方面.《計篇》提出了“料戰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肯定了賞罰將士和訓練將士的重要性.同時,《計篇》具體列出了將帥的條件“智、信、仁、勇、嚴”,可見選將也至關重要.《孫子兵法》提倡“君命有所不受“,將其定為一條重要的治軍原則,為后世諸多名將奉行.同時,孫武在《作戰篇》中指出對敵軍俘虜應“卒善養之”,這樣可以“勝敵而益強”. 3.校計索情之法 戰爭取勝的前提在于知己知彼,因而了解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顯得尤為重要.《計篇》提出“五事七計”,用于判斷衡量我方的實力.間諜作為掌握敵情的主要手段,孫武在《用間篇》對其種類、特點、使用方法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他指出“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間諜是“三軍之所恃而動也”,可見其重要性.孫武認為只有了解了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才能保證“百戰不殆”. 4.因敵制勝之道 戰爭是敵我雙方的較量,取勝的條件由敵我雙方掌握.只有針對敵方的變化而采取相對的變化,我方才能獲得更多的取勝條件,因而《孫子兵法》提出作戰應該“因敵制勝”.因敵的前提是“知敵之情實”.為此,《行軍篇》中列出了三十余條“相敵之法”.戰爭的藝術在于掌握主動權,誰能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誰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孫武認為掌握主動權的關鍵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最終以達到“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的境界.此外,《勢篇》中的造勢任勢和奇正思想,《虛實篇》中的避實擊虛思想,都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方法. 5.行軍作戰之術 戰爭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是行軍作戰.孫武深知這一點,在《孫子兵法》中關于行軍作戰的內容占全篇的絕大多數.孫武憑借淵博的知識高度概括軍隊在行軍作戰時的方法或者說戰術.孫武在《計篇》中提出“施計十二術”,亦稱“詭道十二法”,用以指導作戰.在《謀攻篇》中,孫武列出了“用兵六則”,即“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從而可以“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在《軍爭篇》中提出“作戰八法”,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以及《行軍篇》中的“相敵三十二法”,都是孫武在對軍事學深入研究后的高度總結. 二.哲學成就 任何不朽之作的形成都離不開正確思想的指導,《孫子兵法》亦不例外,其中的哲學知識也相當豐富. 1.樸素唯物主義 孫武是個唯物論者,反對鬼神天意.他在《用間篇》中強調“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反對用陰陽雜占的方法去認識戰爭,主張“禁祥去疑”.在觀察戰爭的問題上,孫武著眼于“道、天、地、將、法”等“五事”,提倡在客觀事實基礎上作出判斷,預測勝負〔1〕.《形篇》中指出了著名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論點.而“先為不可勝”要求創造不可勝的客觀條件,因而在《形篇》中,孫武具體闡釋了“量敵五法”.再如《火攻篇》中五種火攻方法,均是站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提出的. 2.樸素辯證法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主要表現為矛盾,聯系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的應用.《勢篇》中的奇正思想,《虛實篇》中的虛實思想以及攻守思想等,都體現了矛盾相互轉化.奇也好,正也罷;虛也好,實也罷,它們都是相互聯系的,“正出奇,實出虛”.孫武認為同一事物內部存在著不同傾向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的屬性,并將它運用戰爭指導“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2〕.此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活的靈魂,早在春秋時代就被孫武認識.
他在《計篇》中的“詭道十二術”,在《謀攻篇》中的“用兵六則”,以及在《軍爭篇》中的“作戰八法”等,明確指出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應采取不同的戰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認識論的相關知識 孫武是個有深厚兵學基礎的軍事家,他能夠全面地看待問題.其關于備戰、作戰、治軍、行軍中的論述就是最好的體現.“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以及《行軍篇》中對“相敵之法”的總結等,無不體現其全面地看待問題的觀點.此外,《孫子兵法》充滿著進取精神,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備戰、作戰等.其《虛實篇》中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無形”,《九地篇》中“使敵前后不相及”“爭地,吾將趨其后”等,都強調了行軍作戰應主動出擊,爭取戰爭的主動權.《孫子兵法》還主張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如《勢篇》中對奇正思想的論述等.正是基于這些哲學思想,使得《孫子兵法》具有更大的圓融性和指導性. 三.文學成就 《孫子兵法》雖為兵書,但也有極高的文學成就,其主要表現在文學語言藝術上. 1.語言精確簡練,字如珠玉 《孫子兵法》全篇六千余字,但內涵極為豐富,幾乎囊括了軍事學的各個領域.劉勰在《文心雕龍·程器》中贊譽它“辭如珠玉”,縱觀《孫子兵法》全篇,幾乎找不出多余的字,可謂“字如珠玉”.宋代鄭厚在《藝圃折衷》對《孫子兵法》的語言及用詞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孫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當盡心焉.其詞約而縟,易而深,暢而可用.《論語》、《易大傳》之流,孟、荀、揚著書皆不及也.” 2.長短句交錯,極具韻律美 《孫子兵法》通篇顯著特色為長短句交錯,如《虛實篇》中“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再如《形篇》中“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長短句相互交錯,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具韻律美. 3.“也”字用法影響深遠 縱觀《孫子兵法》,“也”字出現頻率極高,并貫穿于全篇始終.“也”字不僅使《孫子兵法》全篇更有旋律,而且對后世文章章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清代林紓在《春覺齋論文·也字用法》中指出“《始古錄》謂歐陽修《醉翁亭記》用‘也’字,東坡《酒經》用‘也’字,王荊公《度支郎中蕭公墓銘》皆用‘也’字,不知誰相師法,然皆出《孫武子》十三篇中”. 正是由于卓越的藝術成就,《孫子兵法》早已超越軍事領域,在商業競爭、企業管理、體育競賽以及外交談判等其他社會生活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部經久不衰的驚世之作,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影響著一代代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