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唐 / 李涉 /井欄砂宿遇夜客
李涉,在星光璀璨的唐朝詩人里,并沒有太光芒閃亮,但是,在《唐詩紀事》和《云溪友議》等許多典籍里,卻都記載了一個關于他的神奇故事,這里就不貼書里的原文了,翻譯過來,大概是這樣的:大唐長慶二年,當時正做太學博士的李涉要前往九江,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可船行經過浣口時,卻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水匪。大概就是水泊梁山那一類的綠林好漢。
匪首估計就是梁山的早期首領王倫一類的,多少還讀過點書,看船上的李涉氣質儒雅,器宇不凡,就問船家,船上那人是誰?船家照實回答,那是太學博士李涉,匪首一聽,大喜過望,什么?居然遇到了文學泰斗,大詩人啊,馬上喝令手下停止搶劫,并上前向李涉行禮。
李涉很是奇怪,就問他,你要干嘛啊?難道還想綁票?匪首連連擺手說不敢,不敢,清溪先生李涉的大名早就聽聞過,今日能夠得見,真是三生有幸,看在李涉的面子上,今天就不搶劫了,但希望能先生贈一首詩給我,我將感激不盡。說完再次恭敬的施禮。
李涉一聽,嘿,還有這樣愛好詩詞的劫匪,也是難得,當下就爽快的答應了,讓船家拿來文房四寶,鋪開宣紙,開筆蘸墨,略一思索,便提筆刷刷刷寫下這首詩,合情合理合景,又不卑不亢,還順道嘲諷了世上的偽君子,匪首贊不絕口,愛不釋手,不但不搶劫了,還拿出隨身的寶貝贈送給李涉以示感謝,第二天,李涉一詩退匪的典故便流傳開了。
因為在很多書里都有記載,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基本是可靠的,而且,仔細品讀這首詩,也的確應該是在這樣的情景下寫就的,難得的是,一般的都覺得,這讀書人應該膽子很小,心理素質也不好,可這李涉卻表現得很鎮靜,而且寫給匪首的詩,還非常的幽默詼諧,說明他當時不但沒有害怕,其實還挺開心的。
詩的前兩句,還是直白的寫景敘事,在一個細雨紛紛四周一片謐靜的傍晚,船在江邊碼頭停靠休息的時候,遇到了這些綠林好漢。本來一個夜黑風高遇劫匪的驚險夜晚,在李涉筆下寫出來,感覺還挺有情調的,而且,不是用遇,見,這一類的詞,卻用了知聞二字,這體現得相當的尊重對方,也說明李涉心中,對這位愛好詩詞,尊重自己的匪首,還是挺欣賞甚至是喜愛的。
后兩句更是點睛的神來之筆,因為李涉曾經數次歸隱,這次去找弟弟也許就是打算再次歸隱,卻不想遇到這樣離奇的事,于是就寫到:本打算要隱姓埋名的隱居避世,現在看來也不用了,因為連你們這些綠林好漢都認識我,更何況,如今的世上,也大多都是和諸君一樣的人。
這最后一句非常的耐人尋味,根據故事發生的年份,應是唐穆宗即位兩年后,唐憲宗勵精圖治十五年打下的基業,卻被喜歡玩樂的穆宗皇帝和權臣們瞬間葬送了,很多剛剛被憲宗皇帝收服的三鎮軍閥軍隊,被逼得或嘯聚山林,三鎮也重新割據叛亂,而朝中大臣為了自保,多半也和這些叛軍首領有私下的交往,所以,世上多半都是“賊”,甚至還不如這些公開身份的賊!
所以,就算撇開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這首詩也不失為一首好作品。作品的構成,來自眼前的景,事,人,清新雅致中卻又造成了一種耐人尋味而又意味深長的幽默,特別是這最后一句,內涵重重,可以有很多種的解讀,既是對匪首的酬答,也是對現實社會的嘲諷和批判,怪不得這匪首如此喜愛還反倒以寶物相饋贈,這大概也算是無意中互相之間成了彼此的知己吧!
——東籬若塵(文俊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