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歲那年,朱麗·貝克初識布萊斯·羅斯基,對他怦然心動。
朱麗是個什么樣的女孩呢?
她從不掩藏自己的情感,也從不缺乏表達情感的勇氣,無論她的情感指向的是一個人還是一棵樹,無論這些情感在別人看來是多么唐突,魯莽,荒謬,逾矩和過分。
第一天相識,她就牽起布萊斯的手,并期待著來自男孩的初吻。從那天起的每一天,她都會深情款款的凝望布萊斯,接近他,“聞”他,并用這些方式向別人宣告:布萊斯是我的。
七年級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爬上了校車站旁那棵高大的梧桐樹并在樹上領略到了一種無以倫比的美。后來,地的主人想要砍樹,她整整一天都倔強地坐在樹上不肯下來,想要拼盡全力留住那棵樹……
而布萊斯是個什么樣的男孩呢?
他就像一張涂滿蠟的白紙,任朱麗再絢爛,也無法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跡。同時,他又像一只在寒冷中蜷成一團的小貓,既無力感受愛,也怯于表達抗拒和厭倦。
面對朱麗長年的“糾纏”,讓他鼓起勇氣說一句“我不喜歡你,請離我遠一點”,簡直比登天還難。甚至,他不惜曲線救國,選擇向朱麗的宿敵表白,并在朱麗面前用力表演。他本可以隨便找個女孩假裝情侶,卻故意挑選了讓朱麗“討厭”的雪莉,他想要挑戰的到底是朱麗的追求,還是朱麗身上那些他從不曾擁有的驕傲和勇敢?
在朋友家,他看著蛇張開大嘴吞掉雞蛋,并不像其他人那樣感到過癮或惡心,而是發自內心的打了個寒顫。
也許,他從沒覺得自己是那條兇猛的蛇,而本能的認定自己是那只可憐的蛋。
造化弄人,那樣的朱麗卻偏偏對這樣的布萊斯……怦然心動。
2.
布萊斯的外公切特曾對他說,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于生命早期,我不想看著你漸行漸遠,無法回頭。
而布萊斯的父親則不止一次的抱怨這位外公寧肯幫對面的朱麗修籬笆,都不愿陪自己的親外孫打棒球。
那不是簡單的抱怨,里面分明飽含著被漠視、被否定的憤怒。
也許,切特確實瞧不上自己的親外孫布萊斯,瞧不上他對情感的愚鈍冷漠,瞧不上他在人際相處中的虛偽怯懦,瞧不上他對真實自我的渾然無察。
也許,在他看來,這個外孫就像一塊行走的木頭疙瘩,無趣無味又冷冰冰。而朱麗則正好相反,她鮮活生動,勇猛無畏,愛憎分明。
沒錯兒,與朱麗相比,布萊斯心中沉積著太多的“害怕”。
他一方面害怕跟人走近、害怕朱麗熾熱沸騰的情感,所以一直對她敬而遠之。可與此同時,他又害怕對人說“不”。所以在愛上朱麗之前,寧可長年忍受著她的“糾纏”,都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態度。面對朱麗一次次的盛情相邀,他煩躁厭倦卻又無計可施,只能不斷以謊言回應。
他害怕表達自己的憤怒。在對朱麗墜入愛河后,他的朋友加勒特對他的情感表示不屑并辱罵朱麗有弱智基因,布萊斯心里憤怒的燃起了一團火,表面上卻笑著點頭,并且訥訥的說“Right…”。
他慣于隱藏,隱藏拒絕,隱藏恐懼,隱藏憤怒,隱藏各種真實的感受。
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但布萊斯和他的父親羅斯基先生貌似并非如此。
如果說布萊斯如少女般不勝嬌羞,羅斯基先生卻像長舌婦一樣尖酸刻薄。
他喜歡站在窗前嘲笑對面朱麗家雜草叢生的院子、寒酸的卡車,還諷刺朱麗的爸爸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懷揣著藝術家的夢想卻干著瓦匠的活兒。
總覺得哪里不對。
作為一個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生活體面的成功人士,羅斯基先生不該這么道貌岸然。
果不其然,這份不尋常背后另有因緣。
在兩個家庭的晚宴上,布萊斯的母親偶然提起,年輕時的羅斯基先生也玩過樂隊,而且薩克斯風吹的很棒。這個話題讓孩子們感到很驚訝,布萊斯父親卻尷尬地不愿提起,而且在之后的聚會中一直強顏歡笑黯然神傷。
朱麗一家走后,布萊斯的家人聊起朱麗那兩個玩樂隊的哥哥。
“流氓!”布萊斯父親突然沖口而出。
“他們怎么能負擔得起那么貴的錄音設備?”
“你知道錄個樣帶要多少錢嗎?他們可能偷輪胎呢!”
……
好濃的醋勁兒!
也許,年輕的羅斯基先生曾因經濟窘迫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音樂夢想,所以他無法忍受與自己比鄰而居的朱麗一家,因為他們窮得叮當響但全家都在玩兒藝術。
好在羅斯基先生最不缺的就是錢,于是,他一遍遍地嘲笑著對門兒家的貧窮,以便用建立在財富上的優越感去抵御夢想的失落和內心的荒蕪。
布萊斯說,父親和他一樣,是個懦夫。
3.
羅斯基先生從沒跟孩子們提過自己的那段燃情歲月。他就像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把自己青春時代的斑斕、失意、憤懣、無奈都抹成了一堵白墻。
從慣于隱藏這點來看,父子倆還真是一脈相承。
內心的空洞讓羅斯基先生在情感上顯得冷漠疏離,可憐的布萊斯深受其害。
他學會了像父親一樣緊鎖心門,只在夜深人靜時獨自咀嚼著內心糾結的愛戀。
他在與家人的關系中惶恐焦慮,惴惴難安。
那天,當從外公口中得知,自己在出生時也因臍帶繞頸險些落下終身殘疾時,他忍不住問外公:“如果我殘疾了,他們會怎么對我?看我老爸剛才的態度,他一定會把我扔到精神病院里去吧?”
也許,布萊斯的父親并非真的冷漠,他只是需要一層冰冷的外殼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可是,這種情感處理方式卻破壞了兒子對關系的安全感,讓他不敢拒絕、不敢恨、不敢表達憤怒和不認同;讓他因為害怕失去而逃避別人的走近并壓制自己內心的悸動。
與布萊斯相比,朱麗就幸運多了。
她和父親無話不談,包括內心的情感。
她因為在外面受了委屈而在餐桌上欲言又止時,母親會鼓勵她,“沒事兒,親愛的,告訴我們吧!”
父母因為她的委屈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晚上他們會分別到她的房間里,父親跟她解釋為什么這么多年來他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堅持救助丹尼爾叔叔。母親則跟她強調了自己對父親和對她的愛。似乎,他們從來沒有把她視為孩子,而是把她當成了一個與大人平等的、對情感有理解力的人。
如果沒有這番解釋,也許她會后悔自責,覺得是由于自己的脆弱敏感才引發了父母間的戰爭;也許她會對父親的執拗和母親的憤怒心生誤解和怨氣;也許她會因父母間突如其來的爭吵而感到心慌害怕擔憂恐懼。
好在父母用及時坦誠的溝通消除了這些“也許”,讓朱麗可以在臨睡前幸福的閉上眼睛。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朱麗成為了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孩,她從不壓抑自己的感受,永遠知道自己愛什么、要什么,且始終葆有追逐所愛的勇氣。
但是,自我伸展得越充分,就越容易與外界發生碰撞。
朱麗的爸爸曾說過,整體常大于局部的總和。可當我們每個人作為局部的個體置身于人群中時,往往要受到整體中其他要素的制約,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無法總像“橘紅色的火光燃燒天邊的晚霞”或者,“陽光透過樹的縫隙照在草坪上”那樣渾然圓滿。
在規則面前,在人際界限面前,在世事不可能盡如人意的客觀現實面前,我們不得不像朱麗那樣,一次次從樹上爬下來。
可那又怎么樣呢?
生活中無處不是兩難,布萊斯活的安全無害卻麻木怯懦,這樣的他,如果不加改變,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朱麗勇往直前卻險象環生,可只有在這樣的實踐中,她才能慢慢體味到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挫折與分離的苦澀,從而實現個體生命的拓展與整個世界的圓融。
4.
彼時,朱麗不得不從樹上爬下來,這讓她沮喪失落郁郁難安。不久,她收到了一份來自父親的禮物:父親親手畫的那棵樹。
父親說,要讓她永遠記住在樹上的感覺。
從此以后,她每天臨睡之前、起床以后都會深深凝視那幅畫,她覺得自己的內心起了一些變化。
在看電影和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也慢慢堅定了一個信念:要把那樣的一棵樹,種在女兒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