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的難預料,在我寫完講故事做培訓(一)之后,我就開發(fā)了課件《巧用故事做培訓》這堂課程,因為很多內部講師反映我們的課程缺少更多生動的案例和比喻,我就在這上面下了功夫。下面我們就繼續(xù)說說比喻和故事在培訓中的作用。
一幅圖=1000個子
一個比喻=1000幅圖
一個比喻背后都有一個好的故事
? ? ? ? 以上內容就能看得出來為什么說比喻那么有用了,可以說故事是身體,比喻是靈魂,有血有肉才能產生畫面感,才能有帶入和觸動。培訓目前正在進入互動式、構建式、觸動式、等等這些形式,那我想在技術層面支持下各位流派,就是需要引導和共鳴。
? ? ? ? 下面從比喻講起,讓我?guī)氪蠹议_啟小學語文模式。盡管大家對這個模式已經很熟悉了,可以把咱們熊孩子的輔導書借來一用先:比喻是有結構的,這就是一種修辭手法,不套路了,繼續(xù)說。除此以外比喻這個家族大概有三個兄弟:分別是,明喻,暗喻(隱喻),借喻。
? ? ? ? 這三個兄弟各有不同:大哥明喻性格開朗,直來直去,看見什么就表達什么,聽的人都很清晰;二弟暗喻這個人也不錯,就是脾氣不好,太情緒化,開心的時候說你是天上的明月,不開心的時候就說他現(xiàn)在變成了一座雕像,不想理人;最可愛的是三弟,借喻這個小家伙太調皮,總是能語不驚人死不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也別考證是不是大人教的,總之三弟就是可以以物喻人,可以夸大縮小人或者事情,情境運用詞語的高手。
一起動動手,來做做小測試吧,看看你們把我說的能不能全部吸收,
記住,培訓的目的是要改變,改變要靠刻意練習!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培訓和比喻的一些可以借鑒和“拿來”的地方,比喻有以下三點可以借鑒:
1、用已知去描述未知,讓人容易接受。例如:什么是榴蓮?就是植物界的“狼牙棒”,不但營養(yǎng)豐富還是水果皇后,是結婚后女性常備營養(yǎng)補品和搓衣板的替代品。
2、認知心理學認為對事物的認知是左右腦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僅要有理論依據,還要有情感支持,也就是要能從形象上更多給與學員一些圖像,比喻能做到,在認知中通過比喻的作用構建自己的想象和邏輯,這樣接受的程度大大提高。
3、東方文化有時候不喜歡直來直去,有時候說一件事情我們可能用一些成語、典故進行鋪墊,這就是隱喻的作用,有時候一些犯錯誤的人來找我們,我們就講亡羊補牢的故事,有時候一些愛慕虛榮的人來了我們就講狐假虎威的故事,總之這就是把道理隱藏起來,他們自己找答案,這樣的東西就是自我構建的過程,而不僅僅是講師告訴他們的人生大道理,心靈大補雞湯了。
最后我們來一起聊一下講故事的一般基本課程技巧,讓大家可以自我運用下,
第一就是要有鋪墊,“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山上·········”,聽著是不是下一句你都能接上,是的,這個部分是要拉近距離,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二,在敘述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要:
制造意外
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是能夠吸引大家的興趣持續(xù)跟進的最好辦法,可以用懸疑、打破常識、聲音、影視等輔助道具。
第三,故事講完了,但是里面的寓意我們要克制一下自己,每個學員都能找到答案,把這個寓意的部分交給學員,我們就引導和調整就好了。
第四,反思才是這個比喻和培訓最關鍵的轉化,所以我們更多要去提問,要用開放式的問題去讓大家直面問題,讓學員從問題中尋找答案,不要直接告訴他,輕易得到的就不是他們想要的。
最后部分呢,我給大家分享一個關于責任、培養(yǎng)的故事,我們一起體會下: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里的老住持和7個弟子知道。7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老住持問7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頭。7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7天,還是沒人承認。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干干凈凈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下來。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老住持笑了,從懷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
大家讀完這個故事就覺得這師徒二人的智慧都非常贊,我們可以把寓意作用在責任、這是針對徒弟說的,同時也可以把尋找繼任者這個作用點利用起來,心中有佛,念珠又算什么呢?
所以各位,培訓是一本很厚的書,需要我們耐心的讀,我們的培訓之道在書中,也在學員的內心,所以多去想一些事物的關聯(lián),別讓課堂太死板。
學習,從你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