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為生存和生活而忙碌奔波。苦與累幾乎成為了生活的標配。有的人迎難而上,將戰(zhàn)勝苦累作為成功的考驗;有的人低頭認輸,只在生存的迷茫中掙扎;有的人卻深深知道:除了工作,生活還有更廣闊的天地和內(nèi)容。因此,一旦心中有追求,所有的苦和累都將會變成人生的一種財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麗絲·門羅以她的生活和成就鮮活地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 ? ? ? 門羅1931年7月10日出生在安大略省的溫格姆,這個小鎮(zhèn)后來成了她眾多短篇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地。她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老大。她成長的農(nóng)村封閉保守,女孩子做家務(wù),織毛活,相夫教子,很少有人上大學,當作家更是匪夷所思。
? ? ? ? 門羅17歲高中畢業(yè)后,應(yīng)聘當教師,要教11個學生。幸好,西安大略大學的獎學金及時到來,門羅得以進入該校的新聞學專業(yè)。她感到莫大的自由和解放。讀大學那兩年,她當過服務(wù)生、煙草采摘工和圖書館員,出版了處女作《影子的尺寸》,自己覺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周圍沒人搞文學,我生活的農(nóng)村又遠離真正的世界。于是,我自信極了,對自己的寫作能力不免高估。這算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好處吧。”
? ? ? 1951年,20歲的門羅和大學同學詹姆斯結(jié)婚。婚后,門羅從加拿大東部遷居到幾乎在加拿大最西邊的溫哥華市,三個女兒西拉、凱瑟琳和詹妮相繼出生。門羅一下子變成了繁忙的母親和家庭主婦,但她利用孩子午睡或家務(wù)間歇時,悄悄地構(gòu)思、練筆。她坐在沙發(fā)上,邊喝咖啡,邊想,等到想得差不多了,再找時間寫下來,有時會半夜起身改稿子。她在接受訪談時說,“即便在沒有洗衣機之類的家電時,寫作也不成問題。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總能找到時間。”
? ? ? ? 2008年,她接受美國著名文學雜志《紐約客》的專訪,再次肯定地說:“我從來沒覺得做家務(wù)和當母親是一種負擔。我從小就是在做家務(wù)中長大的。”在寫作過程中,門羅最感興趣的始終是短篇小說,其次是中篇,她的手稿一般四五十頁,很少超過七十頁。對于偏好短篇,門羅老老實實地表示:一是自己的寫作時間有限,二是一想到要寫500頁長的巨著,她就擔心,萬一死了,豈不前功盡棄了?
? ? ? ? 37歲時,門羅終于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歡樂蔭影之舞》。這本生動再現(xiàn)小鎮(zhèn)風情和少男少女感情生活的短篇小說集,一鳴驚人,為她贏回了第一個總督獎—加拿大的最高文學獎。
? ? ? 此后,她以每三四年出一本短篇小說集的速度,穩(wěn)健地創(chuàng)作了14本書,文筆樸素、精準、傳神,摘取了一連串國際國內(nèi)的文學大獎,獲得了各種榮譽,在世界文壇上享有“我們時代的契訶夫”、“加拿大的契訶夫”之美譽,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 ? ? ? ? 心有所屬,心有所求,路在腳下,苦累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