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新租了個還不錯的房子,朋友勸我買個好點的地毯,省得整個房間看起來家徒四壁。
我猶豫,不過是租來的的房子,有必要花這個錢嗎?
朋友說,你總是這樣,做什么事情只看要不要花錢,卻沒有看到它能給你帶來的價值。
我想了想,好像是這樣。一塊好的地毯,可以讓減少鞋跟與木質地板摩擦產生的噪音,可以帶來明亮的色彩,可以帶來溫馨的煙火氣息,讓這里更像一個家。
但是我耿耿于懷的,卻是要花的那幾百大洋。
明明身體太差需要鍛煉,我卻不愿意花錢辦健身房的卡。說是在操場跑步也一樣鍛煉,其實沒有人監督,沒有金錢投入,我根本不可能堅持。
明明買得起喜歡的那件新款的衣服,穿起來也特別襯我的體型,我卻還是選了那件打折的舊款,只因為顏色款式看起來差不多,沒必要多花錢。
我反思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消費觀,發現其實很小的時候,我就在父母那里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自己也學會了這一套觀念。
上一代的人,很多都是窮過來的,我父母也不例外。因為窘迫,所以不得不舍棄一切不必要的開支,一分錢掰成兩瓣花。
但不僅僅是節儉。每天,我媽從菜市場回來,都會緊鎖著眉頭嚴肅地跟我們說,今天買菜又花了多少,雞蛋又漲了幾分錢,手里的錢要捱到月底,根本不夠花。
每當這時,我和弟弟都會表情凝重,訕訕地放下吃飯的筷子,。
每學期要交學費的時候,我媽說,家里這么窮,你們又要上學,你看看一次學費就要交多少,還要買書包買鉛筆盒買紅領巾,能不能跟你們老師說不要買書皮啦?
于是,我和弟弟總是帶著沉重的心情去上課,心里內疚著因為我們上學,把家里拖垮了。
周末,學校組織同學去爬山,我跟我媽商量,這活動不用交錢。
我媽說,那你也得帶吃的帶喝的啊,再說萬一山上被蟲子咬了,哪樣不要錢?你自己看嘛,想去的話,我砸鍋賣鐵也讓你去。
最后,我權衡再三,怎么忍心讓我媽砸鍋賣鐵呢,賣了鍋,我吃啥?于是,同學們去爬山玩游戲,我在家里擦地板。
總之,不管什么事,最后都會說到錢錢錢。明明有些錢是不得不花,最后卻弄得我們思想負擔都很重,既花了錢,還開心不起來。
長大后,我也變成了凡事先心疼錢的人,明知道很多時候,你需要先投入,才能有收獲,卻常常因為不確定收獲會有多少,什么時候能到來,而不愿意投入。
整體把錢掛在嘴邊的父母,無法教給孩子正確對待金錢的方式。
而不能正確的“談錢”的孩子,最終無法成為有出息的人。
02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一家小型傳媒公司的老板,他對員工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公司還沒賺錢,大家控制花銷,能省一點是一點。
于是,員工外出見客戶的交通費,領導只肯報銷公共交通的部分。
公司節日拜訪客戶,領導不肯定制專門的禮品和招商手冊,從倉庫里找出以前參展拿到的免費禮品,作為禮物送人。
員工拉來一個項目,經評估還不錯,可以跟大公司合作分一杯羹,但需要有一些前期投入。領導不愿意投錢,說我們負責當中介就好了,投錢有風險。
做中介需要有相關資質和懂行的人員,領導又不愿意花大錢招專業人員,將任務分配到原有的人員上。員工多了許多工作量,領導卻不愿意漲工資。
公司承諾為員工繳納公積金,但卻遲遲沒有開戶。半途辭職的員工,只能拿到自己被扣掉的那部分的公積金,而這筆錢還要被扣個稅后才到手上。
一年到頭,員工走了許多,客戶也留不住,業績幾乎沒有。于是領導變本加厲,不發獎金,不加薪,將部門經理降職,進一步減少支出。
領導的過分克扣引起員工的強烈不滿情緒,負責人紛紛離職,甚至還有人提請勞動訴訟,公司反倒因此還賠了錢,完全處于瀕臨倒閉的狀態。
我曾經不明白,作為領導,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會引起員工的反感,那他為什么還會這么做呢?
直到有一次,我去找朋友辦事,臨近傍晚,他爸媽很熱情地留我一起吃飯。
廚房里,阿姨喋喋不休地跟我聊著上海的房價和菜市場的物價。
她把池子里的螃蟹扯上來給我看,說道,你看看,過去比這大得多的,都不要錢的!要不是他要回來吃飯,我們才不會買呢!
朋友的爸爸,坐在茶幾上,捧著一個積滿茶垢、充滿劃痕的舊茶杯,對朋友說道,誰家那誰,老老實實在大企業上班,年薪百萬,你虧的都比人家賺得還多!
總之,不論我們聊到什么話題,最后總會和錢掛鉤。我突然有些明白朋友的公司為什么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做任何大大小小的決定之前,最先想到的就是要花錢,而任何看不到即刻成效的花費,對他而言都是浪費。
節約是一種好的品質,作為小公司,凡事控制花銷我也能理解。
但是拜訪客戶,不愿意做專門的招商手冊,不愿意準備專門的禮品,就真的得不償失。
扣著員工的公積金,卻不愿意交,也實在是沒有企業領導人的格局可言。
哪怕孩子成為企業領導人,父母的金錢觀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決定。
而整天把錢掛在嘴上的父母,養不出有格局的孩子,自然造就不了一個能長遠發展的公司。
03
我至今仍然不能很坦蕩地買一件我喜歡、但是略貴的衣服,哪怕我完全買得起。
得到一件東西的快樂,往往瞬間被花錢的“痛苦”所掩蓋,不能單純地享受物質豐富所帶來的幸福感。
整天把錢掛在嘴邊的父母,容易讓孩子有負罪感。
小時候,家鄉有個習俗,每逢端午節,都要用各種草熬成的湯水給小孩洗澡,然后從內到外穿上新衣裳,意味著洗去污垢,茁壯成長。
家里買不起新衣裳的時候,我媽就會去布店扯點布回來,熬夜給我們縫制。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穿得歡歡喜喜。
但是,一瞬間的雀躍,在我媽開始埋怨沒錢過節有多心酸,她操持這個家有多嘔心瀝血時戛然而止。我和弟弟面面相覷,感覺身上的新衣裳,特別硌人。
衣食住行、接受教育,本是最正當而且不能省的花費,我們也并沒有去奢求經濟能力之外的物質生活,既然要花,為什么不能花得開心點呢?
如今,雖然經濟條件好轉,但是每當花錢消費時,我仍然有深深的負罪感,很難感受到物質充裕帶來的快樂。
整天把錢掛在嘴邊的父母,影響子女的金錢觀。
父母凡事都先談錢,孩子的消費觀很可能走向兩種極端。
要么,特別勤儉,舍不得花錢。要么,特別向往金錢,覺得物質才能帶來快樂。
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中,楊紫曦是一位貧窮中長大的女孩。小時候,她特別喜歡一雙鞋,媽媽說,如果她考試能得第一名,就給她買。
于是,小楊紫曦特別努力,終于考了第一名。但是,媽媽卻食言了,理由是,新鞋子太貴,家里還有更多需要花錢的地方呢!
大學畢業后的楊紫曦,甩了相愛多年的男友,轉投富二代的懷抱。
不管富二代對她做了多過分的事情,只要一雙名牌高跟鞋,就能把她哄回來。
她刷著富二代的卡,去商場里買各種奢侈品。哪怕被富二代轉讓給自己的哥們玩弄,也舍不得離開。
無法正確看待金錢和物質,在兩段男女關系中反復徘徊,直到害自己失去生育能力,才醒悟過來。
整天把錢掛在嘴邊的父母,養不出有格局的孩子。
上文中,我的朋友,既然創業,就應該做好花錢的準備,規劃好投資預算。而不是該省的不該省的,統統省掉。
所謂格局,就是指對事物認知的程度和范圍,能否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凡事第一眼就先著眼于花錢,急著心疼,而沒有看到金錢投入所產生的后續效應的,稱不上是有長遠眼光的人。
孩子的思維多半離不開父母所營造的環境的影響。
我不贊同出于溺愛,而給孩子花錢無度,讓孩子對金錢毫無概念的父母;
也不贊同把花錢的痛苦,擺在生活的一切意義之上的父母;
歸根結底,能正確看待金錢,才是成功的標志之一。
作者:漫漫Chan,我喜歡你,如鯨向海,似鳥投林,退無可退,避無可避。如果你也喜歡我,歡迎關注簡書:漫漫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