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 我們也是Lady Bird。
叛逆任性的我們無法總是做到逆來順受,常常忍不住地想要給命運來一腳。
我們冥頑不顧地抗爭,因為不滿父母賦予的名字而另起標新立異的代號,迫不及待地彰顯自己的個性,想要告訴所有人“我不也一樣”。
我們孤注一擲地出走,瞧不起自己從小生活的小地方,一心想要逃離到紐約那樣有文化氣息的城市,至少也要到舊金山去。
我們無法學會如何與母親相處。而相愛相殺,則是用來形容我們與母親關系的最優項。
上一秒我們可以因為各自認同的走路姿勢而產生分歧爭論,下一秒又能被漂亮的裙子吸引而停止開戰。
上一秒我們可以與母親心平氣和地坐在車上聽電臺朗誦一起感動流淚。下一秒也可以因為選哪所大學而吵到不可開交、臉紅耳赤甚至跳車示威。
因為母親個性強勢,和母親一樣的我們也要強。
我們不忿世俗卻在不知不覺中流向庸俗。我們想要認識、交往更酷更有個性的朋友,而非身邊那個身材糟糕、相貌平平的女孩。
為了擠進他們的圈子我們捉弄學校的修女(即教會高中的老師)、謊稱自己住在不屬于自己的夢幻房子、不再參加不那么酷的戲劇課程...
但其實做自己才是最酷的,迷失自我地去追求虛偽的朋友差點讓我們錯過了真正的友誼。
面對愛情,我們無法抵抗墮入愛河的意亂情迷也無可避免地遍體鱗傷。
初戀的男孩是美好的,他陽光開朗,是所有女孩都迷戀的男主角。我們愿意把初吻給他,愿意躺在他懷里命名那個不暗不亮的星,也愿意原諒接受真正的他。
第二個他,是樂隊里的貝斯手,不羈憂郁的壞男孩。他只需要獨自靜靜坐在咖啡廳外讀著那本《A People's History Of Unite State》就足以迷住所有人了,可事實證明他不適合你。
青春里的我們就像Lady Bird。
無法正視自己生活的環境,一心想要出逃。逃離那個不為外地人所知的家鄉,那個相對貧困的家庭,甚至是那個保守傳統的教會高中。特意給自己起了個不倫不類的名字,也暗示了想要變成鳥類遠走高飛的心理。
無法處理與母親時好時壞的關系,當我們爭執時,你會抱怨為了撫養我犧牲了多少青春花費了多少金錢,而我卻倔強地要你給個具體的數字方便日后歸還而后你我便無拖欠。可金錢與親情從來就無法劃等號。
在Lady Bird和她母親的感情中,你能說她們不是彼此愛著對方嗎?
對Lady Bird而言,叛逆而夾雜感性的青春期本來就是復雜的,她不懷疑母親的愛,只是無法忍受她的處處挑剔。因為她不知如何說服母親,也擔心“萬一最好的自己就是現在這樣”,害怕母親無法接受和認可真實的自己。
筆者相信天下母親對子女的愛都是真的,但是愛和喜歡不一樣,愛是與生俱來的,是金錢也無法代替的血濃于水。而喜歡呢?或許只是你的一句認可,當我穿上喜愛的裙子時,你說的一句“你看起來真不錯”。
而作為個性要強的母親,她的問題在于不懂或羞于表達對女兒最細膩的情感。女兒想要追求自己的夢想卻無法得到母親的支持。或許是因為家境不允許,或許是母親認為女兒沒有做到最好的自己,或許是因為擔心女兒失敗后無法接受殘酷的事實。
她要強到寫了一張又一張的信卻最終都沒有送出去,只因害怕女兒會挑剔自己的語法和寫作技巧。她要強到在女兒臨登機前也不愿下車送別,表面的“這里的停車費很貴”,背后的哭著趕回登記處。
當Lady Bird最終如愿以償地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得償所愿地逃離了那個小地方后,才發現大城市的自由自在不過是無人關懷的空虛。
原來成年并不代表你終于可以高調肆意地到便利店買香煙、彩票和花花女郎(成人雜志)。而是你真正意識到那個父母給予你的名字的寶貴,家鄉的溫暖與美麗以及對家的思念,而自我抗爭與離家出走不過是成長的必經之路罷了。
影片的最后,Christine拿起手機給家里打了個電話,她在留言信箱里的最后一句話:“Mom,I want to tell you, I love you,thank You.I..thank you.”而放下手機之后呢?深吸一口氣吧,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