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一個公眾號,一個88年的未婚女人,以哲學的思維,從人性的角度寫情感故事,非常有意思。刷了多篇文章后,不得不為她的犀利和通透所折服。
寫的是故事,講的卻是人性。
以前我一直很困惑,我們常說的“人性”,究竟是什么?
人性,即人的天性。人的天性是有多面性的,比如善良,比如好逸惡勞,比如趨利避害等等,人性之所以復雜,就在于它不是單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統一中。
1.透過“人性”看他人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給人貼標簽,以“好人”,“壞人”,“懶人”,“笨人”這種絕對化的詞語去定義一個人。
當我們認為一個人是“好人”時,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好人一定不會做壞事,壞人怎么可能做好事?
但這只是人們的想象和期望,不是現實。現實是,“好人”也是人,也會做壞事。一旦人們以為的“好人”做了壞事后,人們會震驚,會憤怒,會因為對方沒有符合自己的預期而感到失望。
事實卻是,“好人”并沒有說過自己從來沒有做過壞事,這種人設是吃瓜群眾自己立的。
一個人會不會做好事,其實跟人當時所處的環境,當下的狀態有關。
比如,某人坐公交車的時候,習慣于給別人讓座,但如果是他身體不適呢?如果他自己抱著一大堆東西,很不方便呢?他大概率會出于本能地選擇自己坐。
那在世人眼里,他還是不是“好人”?
事實上,“好人”“壞人”不應該成為我們評價一個人的緯度。
好人也有做壞事的時候;壞人也有心存善念的時候;懶人也有勤快的時候;笨人未必沒有靈光乍現的時候。
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機,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態——這些因素影響著一個人的表現,從而讓人展現出人性中的不同層面。
2.透過“人性”看自己
在上《教練技術》培訓課時,有一個環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導師讓大家寫下自己身上的3個優點,同時寫下自己最討厭的人身上的3個缺點。
優點部分很多人寫的是:勤奮,善良,勇敢,獨立,堅強,樂觀,負責......
缺點部分則是:陰險,自私,虛偽,小氣,不負責任......
這時導師讓我們進行句型練習:
”我有時候很勤奮(優點),我有時候也很懶惰(缺點),我還有更多可能性。“
說實話,當我說出“我很陰險”“我很自私”“我很虛偽”這些詞的時候,感覺心里很不舒服,困惑和不甘涌上心頭:我是這樣的人嗎?
但回望自己的經歷,誰又敢說自己從來沒有過陰險的想法,自私的念頭和虛偽的作派?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很“善良”,我也不例外。但事實是:大部分人的善良水平都差不多,沒有殺人放火的膽子,見到人間悲苦會生出同情心。
人性是復雜的,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我們要能接受自己身上的優點,也要包容自己的缺點,只有當我們接受了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包容別人的不足。
3.看清“人性”,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
現代人總是有很多擔憂,對感情,對工作,總是渴望有一個穩定的,有保障的,一勞永逸的選擇。
談戀愛的人會問:你會一直愛我嗎?一生一世都愛。
這個時候,對方說“會”是真的,以后實際“不會”也是真的。這期間會經歷許許多多,每個人都在變化。當初自認為絕不可能變的人,自己先變了,也未可知。
婚姻中的人被問到,“如果你的配偶有外遇了,你會怎么辦?”
斬釘截鐵地回答“離婚”的人,他日若真的遭遇,未必還能如此堅決。如果離開那個人,你都活不下去,還會有底氣如此肯定地回答嗎?一切都要取決于當時的具體情況。
“中年危機”就是懸在職場人頭上的一把劍。日日擔心它哪一天就掉下來了,光是想一想就覺得可怕。
但,如果它真的掉下來了,難道不活了嗎?短期的困境肯定是有的,但從長遠來看,未必是一件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行動下,壞事或許就能變成好事。
The end
人性之中,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惡,倘若能多一些認識,便不會無端端生出許多不切實際的妄念,人生便會多幾分清醒與豁達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