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由嗎?你對自由怎么理解?回答自由也就是回答“人活著”的大問題。首先,你一定要想這些嗎?大家都在追求“功名利祿”,你也不例外。你是否問過自己,窮盡一生為這四個“字”值嗎?
有的人說這是社會的評定標準,我又能怎樣?這是社會的,也是你的嗎?價值多元化,難道在你這里還是一元?多元也好,一元也罷,適合自己便可。究竟什么適合自己?你站在原地,永遠不去嘗試和追求,或許你就根本沒去思考過,我還可以這樣、可以那樣,此時歡愉享受生活的你,且不知固步自封已讓你喪失了前行的能力,或許你就沒曾想過前行。
生活的選擇很多種,大家都在堅持并享受著自己曾經的選擇。無論選擇什么,都要“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每個人對它們的理解或深或淺,理解是一回事,實踐又是另一回事,只要在你選擇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就好!
已過而立之年的自己,有時也思索人生、未來,卻在困惑中不得解,亦或缺乏勇氣。其實是害怕重新證明自己的艱難,面對“知”與“行”的選擇,畏懼“行”的艱難,也干脆拋棄來之不易的“新知”,躺在原來的舒服窩里醉生夢死豈不美哉!愛人幸遇南明,借此東風,也把自己吹到了人生新的路口,“行”是艱難坎坷的。但是跨過沙漠,便是綠洲,那種“酣暢淋漓”的人生表達和生命抒發更具誘惑力,于是我上路了。
我開始回答我的“人生三問”----為什么活、如何活、活得怎樣。人生的回答沒有具體的答案,已經上路,就在回答。接下去的答案如何抒寫,抒寫什么,首先和“過去”訣別,正所謂“不破不立”。
【上篇·行尸走肉般活著】
畢業后,穩定于納愛斯集團---國內最大的日化企業,且一晃就是七年。這期間,自己從職場小白混到了所謂的“職場精英”。連續好幾年內蒙分公司業績第一,好幾年獲集團優秀員工稱號(約8%的獲獎率);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大家一起創造著輝煌(2017年不中途辭職,還是分公司業績第一)。后來工作逐漸沒有了激情,也沒有了最初證明自我時的動力,憑著經驗糊弄下也表面光鮮。同事們每天談論最多的是幾套房子、幾輛新車等,我也不同程度地卷了進去......
愛人和南明的緣分還要追溯到2012年,當年差點去了罕臺(因為姑娘出生)。沒有方向的人生是灰暗的,支持她也是在支持方向,支持自己。人生不應該只此一種色彩,我也應該去重拾激情,找尋自己真正的價值。
2017年2月一家三口來到運城,當晚發生了車禍,幸好上天眷顧,一車人并無大礙。經由此事,對家的理解更清晰具體了。愛人和女兒逐漸適應了國際的生活,我們互相給予勇氣和力量。
【中篇·活著】
“未知死焉知生”還是“未知生焉知死”?
都是在回答“如何活”的問題。由新教育到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課程由1.0版本發展到3.0版本。這中間有多少人在自由地活著,自由地實踐著。哪怕是條件相對惡劣的罕臺,大家也都在堅守,堅守信念、堅守希望和未來。
你為什么活,需要我們去尋找、去發現、去選擇、去決定。首先,你是否是“自由地”,這里的自由要從意愿和能力兩個層面去理解。擺脫束縛加入南明,意愿于我是強烈無比的,然能力暫時還有一定差距。
加入南明后最大的問題---思維問題,相較于學科本體性知識,它的影響更深、更難觸及、也更難改變。就在不斷努力的過程中,也越發喜歡上了這一過程。隨著共讀和個人閱讀的持續推進,尤其在閱讀了一些哲學書籍,感覺思路清晰透徹,視角也有所不同。共讀牟宗三的《歷史哲學》、《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在這期間,我補了《中國哲學簡史》、《西方的智慧》。后來《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進行到后半段,又看了李澤厚的《人類學歷史本體論》、《哲學綱要》,最后看的《中國哲學十九講》(沒跟共讀,有些地方很模糊)。
做自我實現著的自由人同時回答著“如何活”、“為什么活”、“活得怎樣”這三大問題,道德圖譜的三境界六階段引領你去逐步自我實現,這些又通過全人之美的幾大課程去踐行和逐步完善。南明教育就是“真”、“善”、“美”的科學、完美融合。
當以前同事問我現在平時講話也這風格嗎?我只想回答,我為什么會這般聊天。王校經常講,教育要以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帶我們共讀皮亞杰的《兒童心理學》,理解兒童的認知發展,進而理解建構主義,最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觀念;《科學革命的結構》讓我們發明創造具有南明特色的教學新范式,前提是明辨傳統教育和南明教育理念的根本區別,理解當前教育的危機和建立新范式的緊迫性與使命感。這些是共讀教材選取的依據,也是我為什么如此聊天的緣由。
近來讀史學方面書籍,其中“牽連”了一本李澤厚的《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讓我不僅更清晰了近代史發展脈絡及背后邏輯,也對某些關鍵歷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歷史發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歷史人物是歷史的必然,但更是歷史的偶然。現如今的南明教育是必然還是偶然,需要我們每個人去證明,儒家講“以身證道”。這些感覺像道理,又不似道理那般簡單明了。
如何做到“以身證道”,首先要做到“身心合一”。以前的自己身心相悖,才有諸多煩惱與掙扎。加入南明,通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來逐步煅燒自己,讓自己身隨心走,進而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下篇·自由】
自己在這半年中,逐漸理清了思路,對地理教學有了自己粗淺的認識,通過教學實踐也逐步豐富了此認識。八年級上冊地理跟隨余老師講了兩章內容,制作了幾節課件,寫了幾個課堂實錄。期間得到了姜老師和文綜組其他老師們的悉心指導,讓自己對一些教學的理解更加深入。
學期末趕上王校給各學科研討下學期課程,自己也做了地理(八年級下冊)前兩章的課件,通過聽教研和做課件讓自己對浪漫、精確、綜合的教學路徑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八年級下冊是中國區域地理,是上冊知識具體到各區域的表征。
我首先明確三個維度:
1、浪漫、精確、綜合的教學路徑。
2、A、B、C類學習目標的設計。
3、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試驗論證、得出結論的科學學習方法。
其實這三個維度在你的課堂可以融合地很好。維度1、2適用于任何學科,維度3在地理中也很適用。區域地理主要是各種現象的呈現,為什么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是不是和某些原理有關?運用地理學科本身的知識原理去證明,最終你發現了現象背后的邏輯關系。
通過科學的思維程序從現象中提取背后的邏輯原理,運用這些原理再去處理一些特殊的情境,這個特殊情境包含地圖和文字雙重模式(地理學科中地圖功能強大)。這個過程就是你像地理學家一樣思考的過程,你從一開始發明和創造了地理,讓地理學科本身的學科魅力盡情地展現了出來。
地理學科中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時空觀念能力。首先時間觀念,過去---現在---將來的視角,去理解、把握和運用地理學科的內在的邏輯關系,去分析現象(黃河水為什么黃)、改變現象(黃河的治沙工程)、發明創造現象(水利工程修建)。其次空間觀念,地理現象的呈現是異彩紛呈的,各不相同,這背后的邏輯需要我們要去探究、去發現。
對期末考試及教學的反思,考試題是在情景中考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對于知識的情景帶入感覺欠缺些。學生對圖的了解和熟識程度不高,從全景圖到精確局部圖(需要學生先做出對此地區的精確判斷),學生應對能力不佳,不能將局部精確圖和自己的所謂“知識”很好結合。學生知識的互相轉換和驗證能力需要培養,以便更好理解知識背后的邏輯。
今天觀看云朵班的期末敘事,小云朵在弓老師的帶領下半年時光,明晰了快樂、成長、自由、規則等觀念。期末敘事沒有特殊感,弓老師一切都是渾然天成,特別自然!除了愛,還是愛......
【后記】
一切已定,正所謂安身立命,把握“此在”,靜等花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綜組:郝宏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