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在首頁看到簡書大學同校(同專業)交友貼。好奇心重,便點了進去,翻完十多頁留言,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絕大多數留言的人都有著類似的學歷水平。其中,普通本科學歷最多,??拼沃挥幸粋€北京大學同學的留言遺世而獨立。
這讓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難道985,211的學生們都不逛簡書的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找了微信里為數不多的幾個985,11朋友詢問,得到的結果實屬意料之中。
北京某郵大學的程序猿同學說:“簡書啊,我知道這個產品,但幾乎不逛,手機端也沒有這個APP,只有一次無聊時在網頁端搜過上面關于技術的文章,內容怎么說呢,泛泛而談,沒什么實質性內容,所以后來再也沒看過了?!?/p>
浙江某重點大學的人文系妹子說:“我知道簡書的,上面有一個我很喜歡的作者,專門寫《紅樓夢》人物分析的,我基本只看她的文章,首頁推薦的一般不看,太.......后來她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我也就不再留戀簡書了?!?/p>
某旦大學畢業,現在做自媒體的小姐姐說:“我啊,經常逛的,工作需要嘛,經常會在上面找一些作者,要轉載授權,也會找同行業的朋友談合作。簡書對我來講,可以說是工作需要吧。我個人私下基本不會主動去逛的?!?/p>
北京某理工碩士哥哥:“簡書啊,我不知道誒,沒聽過也沒用過。你說感情啊,你真的以為工科都是直男,需要情感雞湯來找女朋友嗎?太小瞧我們了?!?/p>
嗯,調查結果如上。
所以,985,211的學生為什么很少逛簡書呢?私以為,原因如下:
1,他們深知:知識的積累并非一日之功
回想一下,自加入簡書以來,你從上面有學到過專業性的知識嗎?我自己是沒有,雖然看過的豹紋不少,但多數都是情感的宣泄,干貨也多是噱頭,一個個聲稱速成的背后,都隱藏著一顆給予變現的焦慮之心。
而這些被數據裹挾著的熱文,遠不及真正意義上的知識。
尤其是對于各種專業類知識的學習,比如,人文,技術,設計等等,簡書所提供的廣度和深度,是遠遠不夠的。
也許你又要反駁我說:”學習寫作不也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嗎?“。是,我承認,在簡書上確實可以學到一些寫作的技巧,但私以為,這些技巧有特定的試用主體。比如新媒體文,10萬+的豹紋等等。
但我相信,在這里寫出豹紋的人心里都是有一桿稱的,他們深知從數據上豹紋到真正意義上的作家,遠不止出版一本書的距離。
而985,211的學生,幾乎個個都曾經歷過寒窗十年的苦讀,那份對于知識的敬畏,讓他們堅信:知識的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從來沒有捷徑可走。
2,他們深信:感情的考驗不在于一支口紅的價值
我最開始逛簡書的時候,首頁推薦的文章多為情感類熱文,閱讀量居高臨下,點贊的小心心數不勝數,評論區更是熱鬧非凡。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追求數據的愿望無可厚非。但讓買買買,不買就是不愛我的思維占據二十歲出頭女生的大腦,這一點讓人不由得心驚。好在,絕大多數女孩子還是有自己的主見,否則一味被營銷噱頭牽著鼻子走,最后只能人財兩空,得不償失。
對于男生來講,或許直男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若真遇到那個人,也會化身暖寶寶,竭盡全力,只為溫暖她一人。
上文中理工學校的碩士哥哥,本科時談了整整四年的異地戀。據他說,經濟上最艱難的時候,他為了給心愛的女友安全感,仍然堅持每個月前往她所在的城市去陪陪她,即使代價是十二個小時的站票,甘之如飴。
而碩士哥的女朋友呢?從來沒有因為生日沒被送口紅而懊惱,也不曾因少吃了一頓海底撈而責怪男友,只是常常偷偷給男友買一些隨身用品。
我見過無數次他們在校園里手牽著手散步的畫面,小姐姐并非花容月貌,小哥哥也不是貌比潘安,可他們站在一起,分明好看得驚人。在情感雞湯大行其道的時代,他們仍然有這樣珍貴而甜蜜的愛情,多么難得。
你看,誰說直男沒有春天?誰說直男不懂疼人?
985,211的直男們用行動證明:我們不需要雞湯,也能和心愛的她牽手成功。
3,他們深信:做自媒體,內容才是歸宿
這兩年,自媒體風靡一時,網絡給絕大多數人提供了看似相同的起點,有人還未畢業粉絲已達數十萬,存款六位數起,這是我們父輩人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可放眼當下,兩三篇豹紋就可以接普通白領一個月工資的廣告,三四個視頻的打賞就抵得過父母兩個月的辛苦勞作。
這是自媒體最為風光的一面,但這樣的暴利能否維持下去,就取決于文章背后的人了。在自媒體行業摸爬滾打了一年多,我見識過太多的腥風血雨。
出現兩篇十萬+,你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實則只是剛踩上懸崖邊上,步子大,心態穩便能順利逾越,否則只能葬身其中。
自媒體的時代,生死全在一念之間。
這個時候就會發現,能夠保持同一水準的內容輸入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情。若不是學富五車,必然要抱團取暖。你看那些能夠常勝的大號背后,每一個都是人上人。門檻低是真的,淘汰率高也是真的。
某旦大學的小姐姐,讀書不說破萬卷了,一周三本是起步價,還不算這二十年來的存量。所以,她的成功,看似一朝之功,實則歷經萬險。即使沒有新媒體,我想她的才華也會有用武之地。
因為,信息流的時代中,能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擁有真材實料的”書呆子“。
最后。
作為一腳踩上新媒體賊船的小白,我曾想盡辦法只為成為首頁上的爆款,可越往后越能發現:爆款常有,而孤品難得。
而想要成為孤品,請先讓自己的心沉下來。
以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