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節日祝福都叫:節日快樂,比如端午節,比如清明節。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是莊重而嚴肅的。但為什么這些年網絡上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安康,也不能說端午快樂呢?當我刷微博的時候或其他文章的時候:但凡有人說一句端午快樂,有網友就出來扛說:“但凡讀過小學,都不會說端午快樂”。人們的解釋大多是這樣的:
首先,追溯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殉國的屈原的。大文豪屈原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淚羅江。人們感到十分悲痛,便用竹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到江里,以免江里的魚或其他生物侵犯屈原的身體。
再次,端午是夏季(午月)的開端,陰歷五月天氣濕熱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認為是“惡月”,古人形容此間“五毒盡出”,蛇蟲繁殖,易咬傷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所以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包括飲雄黃酒、佩香囊、掛菖蒲和艾草、拴五色絲線、掛五毒圖、掛鐘馗像等都有驅除災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節可謂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點,這也是為什么端午節的祝福語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樂”的原因。
但華東師范大學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有不同的看法,他說:“歷史上從來沒有端午安康的說法,所謂端午安康是近幾年人們新發明出的一種祝福語”。
對于端午是紀念屈原投江,因而不該“快樂”的說法,田兆元認為“非常不負責任”。“端午節歷史上就是一個快樂的節日,是我們的’狂歡節’。”田兆元說,在端午,龍舟競渡是很重要的一項活動,水中大家相互比拼,岸邊民眾聚集觀賞呼喝,場面熱烈歡樂,毫無悲傷之說。端午確實是破除疫情的節日,“但我們通過昂揚的運動來破除疫情,鍛煉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奮發昂揚的精神。這是一個充滿激情的節日。”
至于紀念屈原,田兆元也認為不該將之理解為悲傷,屈原本身就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中充滿各種香草和美好的事物,屈原的故事和傳說本身也是浪漫楚國文化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這一天說端午快樂。”
這么看來,端午安康,快樂作為一種祝福,也不是不可以!我們重視節日,傳承節日本本就有紀念的意義,我們借節日發表祝福:端午安樂,也無可厚非!
端午節,你吃粽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