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的家鄉坐標湖南石門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種出來的柑桔皮薄肉厚、甘甜多汁。滿山遍野的桔樹,成了綠色的屏障,也是鄉親們希望之樹。豐收的柑桔暢銷全國和出口眾多國家,久而久之,家鄉成了全國聞名的柑桔之鄉。
為了尋求就業機會,畢業后的我成了一個漂泊的游子,一晃10多年。雖然身在異鄉,但每到柑桔豐收季,就會打開記憶的鎖。柑桔曾如希望果成為生命里的照明燈,這一輩子都無法割舍斷和桔子之間的情份。
30多年前,在物質嚴重貧乏的年代,柑桔是鄉親們的財富果。柑桔采摘日就像一場歡宴。盼著這一天的到來成了大人和孩子共同的牽掛。
村干部發出通知:“鄉親們,明天統一采摘柑桔。”整個村子都沸騰起來,興奮的鄉親們一夜難眠,心里盤算著賣桔子后的鈔票可以添置新衣服、給孩子交學費、給兒子娶媳婦......天剛破曉,帶著干糧,打著手電筒,迫不及待的向山里的桔園奔去。桔山里的說話聲、呼喊聲、鳥兒的歡歌聲,熱鬧了一山又一山。
采桔日一定是全家總動員。各家的桔園零星交叉分布,孩子們秒變山大王,被安排駐守在自家桔園邊界地。看到被晨風吹動的樹枝,就像有個大怪物撲向自己,緊張得屏住呼吸后背流汗。
難道孩子曠課守園子嗎?其實村小學的老師們,也要回家采摘桔子,順其自然就放假了。“逃”離教室的孩子,早把功課扔到后腦勺,拿出“野”孩子的本性,爬樹摘果子、或是在地里捉蟲子、或幾個小伙伴圍看小人書......成了快樂撒野的一天。
父母們采摘柑桔時,都有一雙火眼金睛和掃描眼,就算調皮的果子躲在樹葉里、爬上樹梢頭,都會被“捉”住放進筐里。但總會有漏網之魚。隔上一段時間,漲得滿臉通紅站在枝頭。被孩子們驚喜的發現后,迫不及待的剝開,你一瓣、我一瓣,甜到心里的滿足無法言喻。
柑桔售賣的環節就像一場博弈,果商和果農之間像高手對決。挑剔的果商總會挑挑揀揀,選個頭大又漂亮的桔子。父母總是把挑剩的桔子又小心翼翼的放回筐里。一但遇到比較寬厚的果商,就如喜從天降,大大小小的柑桔被全部收走,都換成了鈔票。鄉親們臉上笑得像九月盛開的野菊花,一遍又一遍數著手上的鈔票,一邊又在憧憬明年的收成。真是甜在心里,笑在臉上。
拮據的日子里,父母都有一副“金算盤”,恨不得一元掰成兩份用。賣桔子換來的錢,父親在本子上詳細記錄開支計劃。桔園就是希望夢工場,柑桔的豐收給無數個家庭帶來新的希望。每當母親向父親抱怨生活太苦時,父親總是樂觀的說:“等明年柑桔豐收了,可以多賣點錢 ,我們的日子就會越來越了……”
照顧好桔園,也自然成了全家人的責任。春天在桔園里修剪樹枝、夏天在桔園里除草澆水、冬天在桔園里翻土施肥。種瓜得瓜,種桔得桔,在四季勞作中,逐漸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道理。
日子正如希望的一樣,逐漸好轉。到了冬天,父母開始舍得留幾筐桔子自己吃。外面大雪紛飛,一家人幸福圍坐火坑邊,嘴里還回味著豬肉的美味,再吃上一個甜甜的桔子,入口的冰冰涼涼,就像喝了一杯新鮮的果汁。
柴火燃燒時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父母和奶奶在一旁笑而不語的陪伴,我和姐姐們滿足的笑容,這是多少年都揮之不去的幸福感。一輩子最幸福的童年時光就定格在那一瞬間。
時至今日,在外賺錢的機會增加,鄉親們都選擇外出打工。桔子的收購價格一直偏低,種桔成了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對桔園的希望逐年減少,桔園逐漸荒廢,老樹枯枝垂死掙扎。桔園里失去了往日的歡聲笑語變得有點孤寂。
前年春節,去給父親掃墓的路上,無人采摘的桔子掛滿枝頭。像星星點點的紅燈籠,在冷風中搖擺著。我順手摘了一個桔子償償,仍然甘甜多汁。女兒問我:“媽媽,為什么這多么桔子都沒有人要?”我無法回答。
面對生存的壓力和機會,新一代的果農有自己的選擇,他們更愿意走出外面的世界,獲取財富。桔園只是父輩們的夢想之園,新生代的夢想之園在更遠的地方。仍相信他們對桔子的情懷不會變。無論走到那兒,石門人和石門桔子成了雙標簽。
就如《又見山里紅》這歌詞中寫的:“你是我一片思鄉的情,你是我童年最真的夢,又見山里紅,故鄉的山里紅......”
我自然就想起了酸酸甜甜桔子紅,曾經的希望果在這個美麗的秋天又紅了,把故鄉的山都點綴紅了,真想回家看看啊!重回桔園的懷抱找回往日更多記憶!
作者簡介:阿英姐姐,中年開啟學寫作之路,希望通過寫作記錄生活和改變,新手上路,請前輩們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