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圈里有人轉了一篇文章,大概是作者算了算賬,笑話kindle,電子書沒有打敗出版業。沒有想到出版業現在還有這么多人看這樣的文章。格局這些年越發逼仄了。
所謂格局,是看待一些事情的視野、角度、立場、方法種種。同樣的數據、材料,格局不同,看法和隨之而來的行動差異天壤云泥。歐美出版業已經幾乎不再說kindle了,并不是說kindle輸了,而是出版業深入進行了數字化,就好比 4G讓我們隨處上網了,誰還會總關注如何撥號呢?很多關于電子書和出版業的關系,我幾年前該說的都說了,如今一點回應的欲望都沒有了。
借用加爾文用的一個詞,出版業真正的敵人是自己的“怠惰”,又自大,又恐懼改變,就會表現出這種狀態。
互聯網連接,以及帶來的減少損耗和效率提升,對出版業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墒且恍┡笥褌冞@么些年一直這么“怠惰”著,或者把“流量”、“互聯網思維”什么的漂亮話放在嘴上,只是嘴上而已。
?至于最近的顯學“區塊鏈”,國外的出版業也有了很扎實的思考和實踐,我們好像更近了,也許依然未必。
?前幾天聽到一件事情,一家出版機構在做童書,以前信誓旦旦要發現、培養新的一代優秀的兒童作家。但是應該是拿了投資人很多錢,兌現不了業績了,就拿了一個著名兒童作家的全部作品版權。這是花了很大代價拿下的。我說的很大代價是,這些版權原來要印很多書,放在網店、地面店,占據重要、顯眼的位置,讓那些對孩子的人文教育不在行,更不上心的家長們認為這是經典。
這兩年常感受到,從某些行業來看,我們在一個過度資本化的國家。缺乏耐心,要求快速回報的資本決定了我們的眼睛、耳朵,也很有可能影響我們的靈魂。
今天早上地鐵里看到一個女孩,拿著瑞幸咖啡,手機里正在瀏覽趣頭條。是的,這是資本眼中的明日之星。前者,真的知道咖啡要走得遠,是要和某種文化,或者精神氣質相關嗎?至于后者,拿錢買用戶的時間,再把用戶的時間拿去換錢(廣告),真的很高明?
我在媒體、出版、互聯網領域里都學到了很多。現在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不做什么了。
我有信心和同事們在一段時間里發現更多年輕一代優秀的寫作者,他們當中有些已經浮出水面。對不起,我沒有信心,其實是沒有興趣回答關于規模的問題。母豬是可以量產的,人不行,不要自己貶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