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可能是因為分成兩天看的緣故,這部電影大概1小時39分鐘,在01:13:20的時候,我才有些感觸。影片有些像音樂版的《皇帝的新衣》,不過這個比較是不恰當的,如果你看了這個電影,你也很有可能會這么否定我。
? ? ? 主人公Florences在現實中確有此人,故事講述的是···我也不會劇透太多給你們哈哈。女主人公佛羅倫斯女士自幼學習鋼琴,曾為總統伴奏,可父親不支持,她便于大自己十六歲的男人私奔,卻在新婚夜染上了糾纏一生的梅毒,她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后來又因為意外,左手的神經受到了損傷無法彈琴。她的生活看起來并不順利,隨身帶著一個公文包,影片的開始沒有人知道公文包里是什么。不過她來到了紐約,遇見了第二位她的丈夫英國演員貝菲爾德,他們相愛,他總是喊她“邦妮兔”,睡前為她讀詩這首詩是這么說:
? ? 開始我確實把它當作一首詩,但是故事講到了中部,如此愛“邦妮兔”的他在劇中出現了變節,可你說他不愛佛羅倫斯嗎?仿佛也是說不通的。在這個問題上我是豁達的,也不知道可不可以這么說,貝菲爾德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比起他對佛羅倫斯的愛,這些行為有點“孰能無過”之意。
? ? ? 鋪墊了這么久我是要談談我的感受了,佛羅倫斯的音準節拍···真的是不盡人意,有人說大家一直維護跑掉調的佛羅倫斯是因為她很有錢,投資了很多音樂市場,劇中紐約郵報的記者在聽到“跑調天后”佛羅倫斯的音樂會是這么評價“我從沒有看見過如此可悲、虛榮且自負的人”,“音樂是很嚴肅的,不可以拿來玩弄”,這是他對音樂的定義。身為一名記者,這種評價未免有失偏頗,他只把這場音樂會當作一個不懂音樂的富婆在玩弄音樂。這無形也是一種諷刺,我們對音樂的審美如果不與自己的情感連接,那演唱者與聽眾的共鳴從何而來,身為聽眾我們是否設身處地的換位感受,音樂作品的音響輸出和情感輸出哪一個可以稍占主導?劇中明顯有一位情感主導的人物,她起立大聲訓斥哄堂大笑的聽眾,佛羅倫斯則站在臺上顫抖,聽到別人的喝彩她還是順利的進行著屬于自己的音樂會,有人說佛羅倫斯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傻白甜”,在我看來正如她自己說的“音樂以前是我的生命,現在也是。”她一直精心被丈夫保護,消除了外界對她的否定,可無論如何,音樂必然是她活下去的信念。這個信念被音樂會后紐約郵報的報道打破,這位記者確實如他所說,在報紙上大肆質疑了佛羅倫斯到底是不是世界上最差的歌手,貝菲爾德買了家門口保亭所有的紐約郵報扔掉,可是最后還是被佛羅倫斯看到,這像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電影的最后,佛羅倫斯躺在床上,貝菲爾德依舊溫柔地坐在床邊
? ? ? 佛羅倫斯耳邊傳出來自己的歌聲,這次沒有跑調,在幻象中她是個天使,站在音樂廳的中央,反復唱到“我再也不能歌唱···”,伸手,喚著自己心愛的男人,深深鞠躬。臺下,歡呼、掌聲。她最后鞠下了一躬。
? ? ? 佛羅倫斯走了,在人們的非議中。有人說主人公自己的音樂夢是用錢筑起來的,沒有人可以如此任性的追逐自己一生的愛,我想表示贊同,但是并不是每個熱愛歌唱的人都可以站在千人的舞臺,也不是只有站在千人舞臺上的演唱者才是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