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50篇

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 50 篇


一 木蘭從軍

木蘭者,古時一女子也。少習騎射,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1)少.習騎射( ) (2)市.鞍馬( )

(3)長而益.精( ) (4)木蘭乃易.男裝(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

3、文中點明主旨的句子是

4、木蘭是古代的女英雄。古往今來,其實像她這樣不讓須眉的女子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個這樣的人和事 嗎?

1、(1)小時候 (2)買 (3)更加(4)換

2、騎馬轉戰共十二年,屢次建立功勛。

3、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

4、略。

二 好書之人有三病

好書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時名,徒為架上觀美,牙簽錦軸,裝潢炫耀,驪牝之外,一切不知,謂之無書可也。其一,廣收遠括,畢盡心力,但圖多蓄,不事討論,徒污灰塵,半束高閣,謂之書肆可也。其一,博學多識,兀兀窮年,而慧根短淺,難以自用,記誦如流,寸觚莫展,視之肉食面墻誠有間矣,其于沒世無聞,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運,古人猶難之,況今日乎?

1、解釋加點的詞語。

(1)好書之人有三病.( ) (2)徒.為架上觀美( )

(3)其于沒世無聞,均.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運,古人猶難之,況今日乎?

3、用簡明的話概括“好書之人”中的“三病”。

(1)

(2)

(3)

1、(1)毛病 (2)只是 (3)一樣

2、至于真的懂書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運用它,古人也以為是很難的,何況在今天呢!

3、(1)追求虛名,把書作為裝飾品,而不閱讀學習。(2)多方搜集,只圖占有,卻不研究探討。(3)終年苦讀,也“博學多識”,但不能把知識靈活運用,一生沒有什么建樹。

三 賣柴翁

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

“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1、解釋文中加點詞。

(1)才與.絹數尺(


(2)農夫涕.泣(


(3)不取直.而歸(


(4)遂.毆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與“仍邀以驢送至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載以入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賣柴農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1、(1)給 (2)眼淚 (3)通“值”價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親、妻子兒女,等著賣柴得錢后,才能有飯吃。

4、揭露了“宮市”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迫害。

四 居安思危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豈望 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 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貪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

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1、解釋加點字的意思。

(1)必固.其根本( ) (2)德不厚而思國之理.( )

(3)戒.奢以儉(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3、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是

4、有人說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世界也很和平了,不需要再談什么居安思危了。對這種說法你贊同嗎?談 談你的看法和理解。

1、(1)使……鞏固 (2)治好,安定 (3)戒除

2、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4、不贊同。理由略。

五 陳元方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了,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1、“法”在古漢語字典里有如下解釋:①法令,制度。 ②方法,做法。 ③效法,仿效。 ④標準,法則。

你認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

3、下面對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B、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C、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D、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

4、文中“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5、你認為元方所說的“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③

2、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體恤

3、A

4、強者綏③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 5、家君沒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沒有效法家君。

六 三人成虎

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 距離 B、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 誹謗C、愿王察.之矣 觀察 D、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結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3、后人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成語“三人成虎”,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比喻什么?

1、C

2、街市上沒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變成真有老虎了。

3、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反復,就有使人信以為真的可能。

七 太宗有駿馬

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①其罪云:‘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太宗意乃解②。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無病而暴.死( ) (2)使公以.馬殺人( )

(3)必輕.吾國 ( ) (4)公乃釋.罪 (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

3、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4、皇后諫言中講到晏子歷數養馬人的罪狀,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1、(1)突然 (2)因為 (3)輕視,看不起 (4)免去

2、陛下您讀書曾經讀到過這個故事的,難道忘了嗎?

3、太宗因愛馬暴死欲殺養馬人,經皇后勸解才改變主意。

4、勸諫齊諫公不要殺養馬宮人。

八 長者子

昔有大長者子,共諸商人入海采寶。此長者子善誦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漩洑洄流磯激之處,當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語眾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眾人聞之,深信其語。既至海中,未經幾時,船師遇病,忽然便死。時長者子即便代處。至洄洑旋流處,唱言,當如是捉,如是正。船盤回旋轉,不能前進至于寶所。舉船商人沒水而死。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語.眾人言( ) (2)不能前進至于寶所.( )

(3)舉.船商人沒水而死 ( )

2、請用簡潔的語言敘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3、讀了這則故事,聯系實際,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1)告訴。(2)地方或處所。(3)權。

2、一位富家子弟熟背駕船方法,夸夸其談,卻沒有實踐經驗。一次入海采寶途中,船師猝死,由他駕船,

結果船沉人亡。

3、答案示例:(1)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或:既要重知識,也要重能力。(2)不盲從,不輕信。或:聽其言,觀其行。

九 李惠拷皮

后魏李惠,為雍州刺史。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擔,息于樹陰。二人將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爭者出,顧州綱紀曰:“以此羊皮拷知主乎?”群下以為戲言,咸無應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實矣。”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服而就罪。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同釋.重擔(

)(2)惠遣.爭者出(


(3)以杖擊之.(

)(4)薪者乃.服而就罪(


2、李惠對州綱紀(即州主簿)說出了斷此案的辦法,你知道是什么辦法嗎?

3、從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個怎樣的人?

1、(1)認為 (2)等到 (3)原因 (4)……的原因

2、(1)捧著進獻給厲王。 (2)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 (3)眼淚流干就繼續流著血

3、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4、略。

十 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其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王以.和為誑( ) (2)及.厲王薨,武王即位( )

使人問其故.( ) (4)此吾所.以.悲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奉而獻之厲王。

和乃抱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泣盡而繼之以血。

3、卞和為什么大哭?(用原文句回答)

4、自選角度,簡要評價這件事。

1 、(1)通“悅”,高興 (2)①使命 ②出使 (3)對

2、D

3、哪里有舍棄主要的而問次要的問題呢?

4、以民為本

十一 茍無民,何以有君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注釋】①趙威后:趙惠文王妻。 ②書未發:國書沒有打開。 ③歲:年成。 ④恙:憂患。 ⑤ 茍:如果。

1、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使者不說.:( ) (2)臣奉使.使.威后:( )( )

(3)不然.( )

2、下列句子與文中:“何以有民”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項是 ( ) A、子何恃而往 B、賣炭得錢何所營

C、彼不我恩也 D、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4、文中趙威后的最后一句話連用了三個反問,強調了什么樣的思想?

1、D

2、(1)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2)就 算國君賞賜我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

3、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 啟示略。

十二 曾子辭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曾子衣.敝衣以耕(衣服) B、反.,復往,又不受(反復)

C、人則獻.之(提出) D、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保全)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

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

3、文中哪句話表明了曾子的處世原則?他的處世原則給你什么啟示?

1、⑴給予、留下 ⑵連續 ⑶詰問、盤問、追問

2、有 | 書 生 | 旅 次 宋 州

3、⑴沒有翻譯出“余”的意思。(您替我料理完后事,剩余的金錢送給您。) ⑵“許”翻譯錯誤。(李勉答應替他辦喪事,把剩余的金錢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4、李勉助人為樂而不為金錢所動,這種講誠信不貪財的高尚品質實為可貴。

十三 李勉埋金

天寶中,有書生旅次宋州。時李勉少年貧苦,與一書生同店。而不旬日,書生疾作,遂死不救,臨絕

語勉曰:“某家住洪州,將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兩遺勉,曰:“某之仆使,無知有此者,足下為我畢死事,余金奉之。”勉許為辦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數年,勉尉開封。 書生兄弟赍洪州牒來,而累路尋生行止,至宋州,知李為主喪事,專詣開封,詰金之所。勉請假至墓所, 出金付焉。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 因出囊金百兩遺.勉( ) (2) 而累.路尋生行止( )

(3) 詰.金之所 ( )

、用“ / ”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有 書 生 旅 次 宋 州

3、下列括號內的句子是對原文句子的翻譯。請指出譯文中的不當之處。

足下為我畢死事,余金奉之。(您替我辦完喪事后,我的錢贈送給你。)

不當之處:

勉許為辦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李勉贊同替他辦喪事,把剩余的金錢秘密地放在墓穴中和死者一起埋下。)

不當之處:

4、你是怎樣看待李勉為書生埋金的行為的?請簡要談談。

1、A 2、B 3、A C

4、把兵器改鑄成農具,把糧倉里的糧食拿出來救濟百姓。

十四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

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既而君悔之,遣.使追(暗中) B、齊君使.治阿(派遣) C、魏聞童子治.邑(治理,管理) D、乃起.兵擊之(發)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夫以.老者之智 鑄庫兵以.作耕器

B、遂.敗魏師 遂.成豎子之名

C、乃.起兵擊之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D、既而君悔之. 甚矣,汝之.不惠

3、對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A、出倉廩以賑貧窮:散發糧倉里的糧食救濟貧苦的人。

B、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去追的使者反而說道:“子奇一定能把阿縣治理好……” C、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有老年人出主意,讓年輕人來作決斷。

D、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阿縣人父親帶著兒子,哥哥帶著弟弟,以私家軍隊與敵人作戰。4、從全文看,“阿縣大治”是因為子奇采用了哪些得力措施?用自己的話回答。

1、(1)如,像 (2)了解

2、(1)先生跟隨孔子學習幾十年,完成學業才離開他。 (2)我又怎么能夠了解他?

3、C

十五 孔子猶江海

趙簡子問子貢曰:“孔子為人何如?”子貢對曰:“賜不能識也。”簡子不說曰:“夫子事孔子數十年,終業而去之,寡人問子,子曰‘不能識’,何也?”子貢曰:“賜譬渴者之飲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猶江海也,賜則奚足以識之?”簡子曰:“善哉,子貢之言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孔子猶.江海( ) (2)賜不能識.也(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夫子事孔子數十年,終業而去之。

賜則奚足以識之?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贊揚趙簡子求賢若渴、不恥下問的作風。 B、稱贊子貢謙虛好學、尊重老師的品德。

C、說明孔子的賢明猶如江海,深不可測。 D、閘述求學問必須知其所以然的道理。

1、(1)典當、抵押 (2)彎曲 (3)全

2、(1)先前在山東某處拾到一只金手鐲,可以典當作為旅費。 (2)不忍心讓人死于非命。

3、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十六 羅生還鐲

羅一峰先生,名倫,以孝廉赴會試。仆于途中拾一金鐲。行已五日,先生憂旅費不給,仆曰:“無慮也,向于山東某處拾一金鐲,可質為費。”先生怒,欲親赍付還。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誤場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遺失,萬一主人拷訊,因而致死,是誰之咎?吾寧不會試,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尋

至其家,果系婦遺面盆,而婢誤投于地者。主婦疑婢竊取,鞭笞流血,幾次尋死。夫復疑妻有私,辱罵不休,妻亦憤怒投繯,賴人解救。先生至,出鐲與之,舉家感激。急行至京,試期已屆矣,倉皇投卷,竟得中試,狀元及第。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可質.為費 ( ) (2)且屈.指曰 ( )

舉.家感激(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向于山東某處拾一金鐲,可質為費。

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3、請你簡單概括羅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1、(1)全,整個 (2)穿 (3)教誨 (4)更,越發

2、人們都來道賀,只有你最后才來,是不是有什么話要說?

3、“位已高……不敢取”,引導孫叔敖正確處理與民、與君、與財的關系。

4、謙遜有禮,虛心納諫。

十七 孫叔敖納言

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為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和詞。

(1)一.國吏民皆來賀( ) (2)有一老父衣.粗衣( )

(3)敬受命.( ) (4)心益.小(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

3、文中那位“老父”對孫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內容是什么?

4、文中孫叔敖是怎樣一個人物?請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

1、(1)興起,發生 (2)停止

2、(1)這些都是我親眼看見的。 (2)治理國家就好像種樹。

3、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

4、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

十八 治國安民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遂得徭役不興.( ) (2)征求無已.(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此皆朕所目見

(2)夫治國猶如栽樹

3、唐太宗認為隋煬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4、唐太宗使百姓安樂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1、(1)在家中 (2)原因 (3)應該 (4)勤奮地

2、A

3、莫非是讓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獲,再去買條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難時,不可勉為其難,有時退是為了更好地進。(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蠻攻,當失敗時,應該注重考慮成功的策略)

十九 齊人有好獵者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于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③獵也,百事也盡然。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入.則羞對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

2、和“曠日持久而不得獸”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于是退而疾耕 B、環而攻之而不勝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D、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

4、讀了這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1、會:恰好,遇上 幾:幾乎 豈:難道 惟:只

2、A

3、(1)自認為可以使千里荒野變成肥沃的農田。 (2)溝渠剛挖成,大水沖過來,順著溝渠灌進村子里, 人差一點兒都成了魚(淹沒了)

4、沒有,因為情況在不斷變化,他不懂得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只會死搬書本,所以失敗了。

二十劉羽沖(是一個字)偶得古兵書

劉羽沖(是一個字)偶得古兵書,伏讀經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兵與之角。 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年,自謂可使千里成壤。經圖列說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試于一村。溝洫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聽,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發病死。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1)會.有土寇( ) (2)幾.為所擒( )

(3)古人豈.欺我哉惟( )(4)惟.此六字( ) 2、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字含義不同類的一項:( )

A、自練鄉兵與之.角 B、前人之.述備矣。

C、益慕圣賢之.道 D、祗辱于奴隸之.手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自謂可使千里成壤。

溝洫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

4、古人欺騙劉羽沖了嗎?請具體說明理由。

1、(1)聽,聽從 (2)再 (3)用車拉,用車接

2、爺爺生兒育女,一輩子勤儉度日,你怎么能因為他老就拋棄他呢?這是忘恩負義啊。

3、孝敬老人,聰明懂事。

4、要點:要做一個尊敬長輩、孝敬老人的人,做事要講究方法。

二十一 寺人披見文公

呂甥、卻芮畏逼,將焚公宮

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 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已丑晦,公宮火。瑕甥、卻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1、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正確的句讀。

其 后 余 從 狄 君 以 田 渭 濱 女 為 惠 公 來 求 殺 余 命 女 三 宿 女中 宿 至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呂甥、卻芮畏逼.( ) (2)除君之惡.( )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公使讓之,且辭焉。

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

4.試分析文中晉文公的形象。

1、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2、(1)迫害 (2)憎惡

3、(1)晉文公派人責備他,并且拒絕接見。

晉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國的王城會晤。

4、晉文公具有從諫如流的寬闊胸襟和有計謀、有政治眼光的政治家形象。

二十二 孫亮食生梅

孫亮方食生梅,使黃門至中藏取蜜漬梅,蜜中有鼠矢;召問藏吏,藏吏叩頭。亮問吏曰:“黃門嘗私從汝處求蜜耶?”吏曰:“向求,實不敢與。”黃門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 “若矢先生在蜜中,中外當俱濕;今外濕里燥,必是黃門所為!”黃門首服,左右莫不驚悚。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向.求,實不敢與( ) (2)此易.知耳( )

(3)取蜜漬.梅( ) (4)黃門不服.(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黃門嘗私從汝處求蜜耶?

黃門首服,左右莫不驚悚。

3、說說孫亮判斷老鼠屎是黃門放進去的依據是什么。

4、聯系全文,你看出黃門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1、(1)以前 (2)容易 (3)浸、蘸 (4)認罪

2、(1)黃門曾經私下的問你要過蜂蜜嗎?(2)太監磕頭認罪,左右大臣都大為驚訝。

3、孫亮是根據剖開的老鼠屎外濕內干判斷鼠屎是黃門剛放進去的。

4、黃門曾經私下向藏吏索要蜜而藏吏未給,所以他懷恨在心,企圖報復陷害。 二十三 放鶴亭記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①草木際.天( ) ②隱.然.如大環( ) 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

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3、找出描寫鶴飛姿態的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4、人們常常把悠閑自得的隱居生活比作“閑云野鶴”,結合節選部分的內容想想,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古代詩文中寫鶴的詩句比較多,請你寫出一句并注明作者。

1、①交接②隱隱約約的樣子

2、①山人養了兩只鶴,非常馴服,有善于飛翔。②當刮風下雨,天色或明或暗的時候,俯視仰視, 山間的景色瞬息萬變。

3、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

4、表達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

5、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 二十四 醉猩著屐

猩猩在山谷,行常數百為群。里人以酒并糟設于路側。又愛著屐。里人織草為屐,更相連結。猩猩見酒及屐,知里人設張,則知張者祖先姓字,及呼名罵云:“奴欲張我,舍爾而去。”復自再三,相謂曰:“試共嘗酒。”及飲其味,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為人之所擒,兼獲,輒無遺者。

1、補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份。又愛著屐。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里人織草為屐.( ) (2)奴欲張.我( )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里人以酒并糟設于路側。

逮乎醉,因取屐而著之,乃為人之所擒。

4、讀了這篇文章后,你獲得的啟示是什么呢?

1、(猩猩)又愛著屐。

2、(1)鞋子 (2)捕捉

3、(1)村莊的人用酒和酒糟放在路旁邊。(2)到喝醉,于是就拿草鞋來穿上,(便)被人抓住。

4、面對誘惑,要能夠不動心,抵制住誘惑。 二十五 幼須早教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

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精神專.利.( ) (2)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

3、本段選文的中心句是

4、文中說魏武“老而彌篤”。請從他的詩中寫出連續的兩句表現這種情志的句子。

1、(1)飽滿犀利 (2)明白

2、魏 武、袁遺,老了還是學習,他們都是從小學到老都不知疲倦的人。

3、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或幼須早教,勿失機也。失于盛年,猶當晚學)

4、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二十六 高漸離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號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荊軻之客,皆亡。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從者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擊筑,一坐稱善,賜酒。而高漸離念久隱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 匣中筑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宋

子傳客之,聞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秦皇帝惜其善擊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擊筑,未嘗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筑中,復進得近,舉筑樸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秦并.天下( ) (2)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乃退,出其裝匣中筑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秦皇帝惜其善擊筑,重赦之,乃矐其目。

3、讀完全文,你如何看待高漸離行刺秦始皇這件事?

1、(1)吞并 (2)眼淚

2、(1)高漸離便退下堂來,把自己的筑和衣裳從行裝匣子里拿出來,改裝整容來到堂前。

(1) 秦始皇憐惜他擅長擊筑,特別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

3、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皆可。示例(1)高漸離忍辱負重,不畏強暴,為了反抗秦始皇的暴政勇于獻出生命,其精神值得歌頌。示例(2)高漸離的行為是以暴抗暴,如果得逞,將不利于國家穩定和統一,在客 觀上阻礙歷史發展,不值得肯定。

二十七 魯國之法

魯國之法:魯人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

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賜失.之矣( ) (2)則.不復贖人矣( )

2、下列句中“于”的用法與“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魯人為臣妾于諸侯 B.取金于府

C.取其金則無損于行 D.而教導可施于百姓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子貢贖魯人于諸侯而讓其金。

夫圣人之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

4、孔子認為子貢不應該謝絕獎賞的理由是什么?

1、(1)犯過失 (2)就

2、B

3、(1)子貢從諸侯國那里贖回了魯人并且沒有依魯國的法律領取應得的贖金。

(2) 道德高尚的人行為,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從而影響到百姓。

4、魯國富者寡而貧者多,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二十八 子魚論戰

宋人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 “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

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 鼓儳可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楚人未既濟.(


(2)公傷股.(


(3) 國人皆咎.公(


(4)雖.及胡耈(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

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讀完全文,試分析文中宋襄公的形象。

1、(1)渡過 (2)大腿 (3)責怪 (4)即使

2、(1)等到楚軍已經列成陣勢后宋軍才去進攻,結果宋軍大敗。

(2) 知道戰敗的恥辱并以次教育戰士,是為了多殺傷敵人。3、宋襄公迂腐、愚蠢,剛愎自用,聽不見別人的意見。

二十九 曾子易簀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

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 7 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1.給下面這段話加上標點。

曾 子 寢 疾 病 樂 正 子 春 坐 于 床 下 曾 元 曾 申 坐 于 足 童 子 隅坐 而 執 燭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童子隅.坐而執燭( ) (2)請敬易.之( )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4、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5、這篇文章主要記敘了一件什么事情,反映了曾子的什么品德?

1、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燭。

2、(1)在角落里。(2)更換。

3、君子從道德原則的高度去愛護人,小人卻以姑息遷就的方式去愛護人。

4、對話、細節描寫。

5、記敘曾子臨終堅持更換床席的經過。突出了曾子的簡樸習性和一絲不茍的崇尚禮教的精神。 三十 鄭人逃暑

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

從陰,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陰逾去,而其身愈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而徙.衽以從陰 ( ) (2)而患.露之濡于身 ( )

(3)其陰逾.去 ( ) (4)鄭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及至暮,反席于樹下。

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

3、找出文中表現鄭人笨拙的一句話。

4、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1、(1)遷移(2)遭到,受到(3)同“愈”,更加。(4)避

2、(1)到了黃昏,他又把臥席放到大樹底下。(2)這個人白天乘涼的辦法很巧妙,但晚上用同樣辦法乘涼 就相當笨拙了。

3、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

4、告訴我們做事要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 三十一 吳起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諾。”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

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1、下列句中“之”與“而兩狼之并驅如故”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 ) A.而止之食 B.方與之食

C.起之不食以俟者 D.起不食待之2、給下面句子補全省略的成分。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3、寫出這篇文章中流傳至今的一個成語并解釋。

4、讀完短文,說說你應該學習吳起的什么美德,并談談自己的感想。

1、C

2、(吳起)令人求故人。

3、自食其言:不守信用,說了話不算數。

4、守信用。結合自己的實際談即可。三十二 子產不毀鄉校

鄭人游于鄉校 ,以議執政之善否。然明謂子產曰:“何不毀鄉校?”子產曰:“胡為?夫人朝夕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將行之;其所惡者,吾將改之,是吾師也,如之何毀之?吾聞為國忠信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譬之若防川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決之使導,吾聞而藥之也。”

1、下列各項加點“之”的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類的一項是( )

A.吾將行之. B.如之.何毀之

C.不如小決之.使導 D.吾聞而藥之.也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鄭人游于鄉校 ,以議執政之善否。

吾聞為國忠信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3、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是什么?

1、B

2、(1)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2)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 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

3、我們平時要防微杜漸,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十三 晉人好利

晉人有好利者,入市區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資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隨而索其直,晉人曰:“吾利火熾時,雙目暈熱,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為爾物也。爾幸予我,我若富貴當爾償。”市伯怒,鞭之,奪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晉人戟手罵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計而陰奪之,吾猶取之白晝,豈不又賢于彼哉?何哂之有?”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此吾可器.也( ) (2)鞭之,奪其物以去.(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伯隨而索其直。

幸予我,我若富貴當爾償。

3、文中的晉人有何特點?

4.讀完全文,請你對晉人以及生活中像晉人一樣的人說幾句話,幫助他們改掉身上缺點。

1、(1)名詞作動詞,用。 (2)離開

2、(1)管理市場的官吏追出來要錢。

(2)不如你先給我,我如果以后發了財再還你錢。3、文中的晉人貪財好利,喪失廉恥。

4、扣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知恥、不能違法談即可。 三十四 孟孫獵得麑

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與之。孟孫歸,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復召以為其子傅。其御曰:“曩將罪之,今召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曩.將罪之 ( ) (2)秦西巴弗忍而與.之(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居三月,復召以為其子傅。

( 2) 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3、概括出選文寫了哪幾件事?

4、文中的秦西巴心地善良,善待動物,說說你平時是怎么做的?

1、(1)從前 (2)給

2、(1)過了三個月,又召回他(秦西巴)來當兒子的老師。

連幼鹿都不忍心(傷害),又怎么忍心(傷害)我的兒子呢? 3、孟孫獵得麑、秦西巴放麑、秦西巴被逐、秦西巴被召回。

4、開放性試題略。三十五 王充求學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其先自魏郡元城徙下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自魏郡元城徙.下焉 ( ) (2)充少孤.,鄉里稱孝( )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好博覽而不守章句。

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

3、本文而言,王充值得我們借鑒的學習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充后來之所以成為東漢著名的哲學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1)遷徙(2)幼年死去父親

2、(1)他喜歡廣泛地閱讀,不受章句的束縛。

家庭貧困沒有書讀,常去洛陽的書鋪,看所賣的書。 3、好博覽而不守章句。

4、他之所以能成為東漢著名的哲學家,這與他自身的認真求學,勤奮努力是分不開的。

三十六 豐樂亭記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得.于州南百步之( ) ②刺史之事也( ) 2、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乃 日 與 滁 人 仰 而 望 山3、翻譯下列句子。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4、畫出文中描寫四季之景的句子,并寫出古代詩歌中吟詠春夏秋冬的詩句各一句。 春: 夏:

秋: 冬:

5、《豐樂亭記》是《醉翁亭記》的姊妹篇,試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比較兩篇文章所表達的主旨是否相同。

1、①找到,發現 ②職責,本職

2 、 乃 / 日 與 滁 人 / 仰 而 望 山

3、①中間有一道清澈的泉水,泉水很大,向上噴吐。②我喜歡它地勢僻靜,公務簡單,又喜愛這兒的風俗 安閑。

4、①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

②示例:春:一枝紅杏出墻來,春色滿園關不住。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5、主旨相同,都表現與民同樂,都含蓄地表達了不滿。如《醉》文寫滁人游,《豐》文“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 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都表現與民同樂的主旨。而肯定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就是表明對自己貶謫的不滿。

三十七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

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 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或.夜昏怠( ) (2)輒以水沃.面( )

(3)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 ) (4)每以.天下為己任( )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 文 中 畫 線 句 的 內 容 , 已 經 演 變 成 一 個 勤 學 的 佳 話 , 這 個 佳 話 是

(用一個四字短語概括)

4、文中范仲淹“每以天下為己任”具體表現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5、《岳陽樓記》和本文都用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6.仔細閱讀選文,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一個人要報效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1、①有時②洗,澆灌③已經④把

2、①常常談論天下大事,一點兒也不顧及自身的安危。②妻子孩子的衣服食物僅僅能夠自足罷了。

3、劃粥斷齏

4、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5、都點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深化了主題。

6、要點:從小立下報國之志;刻苦學習,掌握報國的本領;不畏強權,剛正不阿等。

三十八 方臘起義

縣境梓桐、幫源諸洞,皆落山谷幽險處,民物繁夥,有漆楮松杉之饒,商賈輻輳。臘有漆園,造作局屢酷取之,臘怨而未敢發。會花石綱之擾,遂因民不忍,陰取貧乏者,賑恤結納之。眾心既歸,乃椎牛釃

(shī)酒 1,召貧乏之尤者百余人會飲。酒數行,臘起曰:“天下國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織,終歲勞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蕩 2 之,稍不如意,則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皆曰:“不能!”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

(1)天下國.家.本同一理( ) (2)會.花石綱之擾( )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臘怨而未敢發。

遂因民不忍,陰取貧乏者,賑恤結納之。

3、閱讀選文,說說方臘發動起義前這一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

4、方臘發動起義前,采取了哪些措施,贏得了百姓的擁護?

5、常言道:“官逼民反”,社會動蕩不安使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請你結合陳涉起義和方臘起義的原因說說一個國家需要長治久安必須具備的條件。

1、⑴這里指國和家。⑵適逢。

2、⑴方臘心中怨恨卻不敢發作。

⑵于是老百姓不堪忍受,(方臘)背地里找了極為貧困的人,賑濟他們的生活并和他們結交。

3、東南地區的老百姓長期苦于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近年的花石綱之賦,更令 百姓不堪重負,民不聊生,忍無可忍。(達到意思即可。)

4、偷偷地賑恤結納貧窮的人;利用集會利勢誘導,擴大聲勢。

5、要點:輕徭薄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人為本,政治民主等。

三十九 唐雎說信陵君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 卒然見趙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趙王自.郊迎( ) (2) 無忌謹.受教(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3、勸說是一門藝術,說說唐雎是如何達到勸說信陵君的目的的。

4、讀了這篇文章后,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1、⑴親自⑵謹慎、鄭重

2、我對別人有恩惠,不可以不忘記。

3、并不直說,而是曲折迂回,旁敲側擊。先用“不可以”“不可以不”等話語,引起信陵君的追問和思考,然后逐一解說,點出主旨,從而達到勸說的目的。

4、⑴與人相處交談要講究說話藝術。⑵學習要戒驕。(說出一點即可)

四十 問說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君子之學必好.問( ) (2)舍問,其奚決.焉( )

2、下列各句中的“而”與“好學而不勤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 B.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C.環而攻之而不勝 D.則弛然而臥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4 、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不超過10個字)

1、①愛好 ②判斷,解決

2、C

3、⑴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⑵不學習鉆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

4、好學尤當勤問

四十一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

登東山而小.魯( ) (2)觀水有術.,必觀其瀾(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與“流水之為物也”相同的一項是:

A.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B.君子之志于道也。

C.兩狼之并驅如故。 D.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2)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4、杜甫《望岳》中的“ 、 ”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句。

5、讀了這則短文,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1、(1)認為……小,覺得……小 (2) 方 法

2、C(用于主謂間)與例句相同。其余依次解釋為“的、的、代指劍。”

3、(1)日月都能發出光輝,哪怕一個小縫隙也一定照到。

(2) 君子立志行道,沒有一定的成就,就不能通行。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如,(1)學無止境,要謙虛。 (2) 學習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四十二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填空

文中的《書》指 ,它與《詩》、《禮》、《易》、《春秋》,合稱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以至.仁伐至不仁( ) (2)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3、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與“吾于《武成》,取二三策①而已矣”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行者休于.樹。 B.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C.于.土墻凹凸處。 D.萬鐘于.我何加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仁人無敵于天下。

5.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你對孟子的這一觀點是如何看待的?

1、《尚書》

2、⑴ 極,最。 ⑵漂起

3、D(對于),例句中也解釋為“對于”;其余三處均可解釋為“在”。

4、⑴完全相信《尚書》,那就不如沒有《尚書》。

⑵仁人天下無敵。

5、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只要觀點明確,言之有理即可。

四十三 釋“正心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有所憂.患.( ) (2)食.而不知其味(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3、寫出出自文中的一個成語并解釋。

4、這則短文作者表達的觀點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5、運用積累,寫出兩句關于修身養性的古詩文名句。注明作者或出處。

1、⑴ 憂慮禍患 ⑵ 吃

2、⑴自身有所憤怒,內心就不能端正。

⑵這就是說修養自身品德在于端正自己的內心。 3、心不在焉:比喻做事不專注。

4、修身在正其心。

5、⑴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

⑵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⑶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

四十四 惠子欲之梁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墮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無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輯之間而困,無我則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惠子曰:“子居船輯之間,則我不如子;至于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視之狗耳。”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子欲何之而遽.也( ) (2)吾欲往.相之(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子何能相梁乎?

至于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視之狗耳。

3、讀了這則短文你獲得了什么啟示?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

1、①急促、匆忙 ②前往

2、①你怎么能做大梁的宰相呢?②至于在安定國家、維護國家方面,你跟我比,就像那剛生下來還沒有睜 開眼的小狗一樣罷了。

3、要抓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一啟示,談如何取長補短。

四十五 歐陽修苦讀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 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教以書.字( ) (2)或.因而抄錄(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歐陽修四歲而孤。

惟讀書是務。

3、讀完全文,請你再列舉一個勤學苦練的事例。

1、①寫 ②有時

2、①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讀書

3、示例:匡衡鑿壁借光 范仲淹劃粥斷齏

四十六 李生論善學者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 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 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余一言未盡,而君變色以去,幾欲拒人千里之外,豈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王生益慍.( ) ②李生故.尋王生( ) 2、與“為天下唱”中的“唱”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王生不說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無論魏晉3、翻譯下面的句子。

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

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4、根據短文內容,聯系自己的實際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1、①生氣 ②特意

2、D

3、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 。

②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4、學習要不恥下問,多思考,不自滿,擇善而從。 四十七 性無善無不善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則民好.善( ) (2)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 )

我固.有之也( ) (4)有物有則.(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與例句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 分)例句:致之何由 :代詞,這種現象。

A 民之秉彝 B 人皆有之

C 求則得之 D 舍則失之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

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4、文中的《詩》指的是 。

5、孟子所說的人性善良包括了哪些內容?

6、文中說“性無善無不善”,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試闡述你的理由。

1、⑴趨向 ⑵所以 ⑶本來 ⑷法則

2、A

3、《詩經》或《詩三百》

4、⑴所以堯這樣的圣人為君,卻有象這樣不好的老百姓。⑵人人都掌握常性,所以大家都會追求美好品德。

(要求直譯)

5、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答對一處,得一處分)

6、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可同意可反對,得1分,理由充分即可得分)

四十八 民為貴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得.乎天子為諸侯( ) (3)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3、請你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文中有一句話證明了“得乎丘民而為天子”這個觀點,請你寫出這句話。

5、這篇文章體現了孟子怎樣的思想?你是怎樣評價他的這種思想的?

1、①得到②④改立別人

2、因此,能得到民眾歡心的,就能做天子。

3、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以民為本的思想。評價:略四十九 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后詔問所食多少。瓊 思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愛之。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太后詔.問所食多少 ( ) (2)深奇.愛之( ) 2、翻譯下列句子

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即以其言應詔

3、下面三項是對“瓊以狀聞”的理解,請選車不正確的一項( ) A.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

黃瓊把這情況報告皇上 C.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細讀文段,結合相關知識說說看黃琬所說的日食后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1、(1)皇帝命令 (2)認為與眾不同 2

2、(1)黃瓊思考該如何回答太后的詢問但又不知怎樣說清(2)就按照黃琬說的回答

3、A

4、如初升的彎月。

五十 魯人欲之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而欲徙于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縞為冠也,而越人被發。以子之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屨為履.之也( ) (2)而越人被.發 ( )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以子之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_

3、你認為這對夫婦到了越國后情況會如何?

1、穿②同“披”,披著

2、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 可能嗎?

3、開放性試題,答生意興旺或生意蕭條皆可,只要言之成理。

求學路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88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208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746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66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77評論 6 40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60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47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20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26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1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07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27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4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2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74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32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69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