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看完羅振宇(羅胖)2019跨年演講,我的直觀印象是“三多”——人數多、故事多和廣告多。
容納萬人的上海東方體育中心座無虛席,愛奇藝線上直播,深圳衛視全球直播,觀看人數不可謂不多!
4個多小時整場演講,羅胖不僅講述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身邊同事和朋友的故事,還講述有名有姓的人物或城市故事,我初略統計將近50個,可謂是故事“拼多多”!
12家商業合作單位輪番亮相,羅胖使勁招數為金主們站臺,加上“得到”系自己產品的軟推銷,廣告時間總數超過20分鐘,商業氣息像霧霾一樣多得有點嗆鼻!
作為跨年演講的忠實觀眾,我能看出羅胖團隊嘗試平衡好商業利益與知識傳播的微妙關系。從知識傳播的角度來說,羅胖的跨年演講絕對算是標桿案例,值得花上好幾天研讀。
在如此有影響力的跨年演講舞臺上,羅胖不再是代表個體人,而是一個知識傳播符號,既不能率性直言,更不能滿口胡言。
依我的觀察,羅胖在2019年跨年演講中隱蔽如下四種臺面上不便明說的操作套路:
1.拉人入局,打造認同感
羅胖跨年演講影響力不斷擴大,這是一個裹卷更多人進入“得到”利益共同體的過程。
共同體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打造身份認同感,這就是近兩年羅胖在跨年演講開場時想盡辦法拉人入局的重要原因。
如何拉人入局?你可以學習羅胖如下兩種策略:
第一種策略:為用戶畫像
2018年跨年演講,羅胖開場時為觀眾畫像,把大家定義是“做事的人”,2019跨年演講換了一個新詞——“我輩中人”。
何為“做事的人”?如果你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你就是“做事的人”。
何為“我輩中人”?直面挑戰、躬身入局者,都是“我輩中人”。羅胖通過講述嘉興圖書館如何為老年人舉辦受歡迎講座的故事,描述“我輩中人”不是在解決想象中的問題,而是在回應真實世界的挑戰。
羅胖接著講述曾國藩聽說的一個故事。有兩個農村人,挑著很沉的擔子,在一條很窄的田埂上相遇,雙方互不相讓。這時,你作為旁人應該怎么做?曾國藩故事里這個旁人,他走上前去說:“我下到田埂,你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會兒,你一側身就可以過去!”
這位旁人,曾國藩稱之為“躬身入局者”。“我輩中人”,不會置身事外評論事物,而是會躬身入局,以強烈的主場感參與解決問題。這就是羅胖為他的同道人設定的身份標簽。
第二種策略:援引相關人的語句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羅胖深諳此道,所以他在跨年演講上,多次引用“得到”系老師的語句。比如梁寧老師的“品牌就是你的用戶愿意和它自拍”、王立銘老師的“演化算法是地球上唯一可靠的成功學”、萬維鋼老師的“以貢獻感為指引,你是幸福的,也是自由的”…… 這些語句讓我印象深刻。
我從羅胖的演講稿中統計一下,大約有20位“得到”系老師的語句被引用,梁寧、施展、沈祖蕓等一批專家都是羅胖智囊團成員和知識合作者,是同一個戰壕的利益相關人。
為什么要援引他們的語句?因為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羅胖引用他們的語句,可以增加表達的可信度和適當性;被引用的專家,借助羅胖這個跨年演講平臺進一步擴大公眾知名度,未來可以兌現更大的社會價值。
2.轉換角度,傳遞正能量
如何看待2019年中國經濟?這是羅胖跨年演講必須面對的第一個挑戰。轉換角度,傳遞正能量,這是他不二的選擇!
角度不一樣,看待中國經濟的信心也不一樣。一般人看待中國經濟采用的是“二元對立”的簡單視角——對或錯、樂觀或悲觀,我們來看羅胖是怎么做的?
他首先列舉身邊高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位是阿里巴巴集團前參謀長曾鳴教授,他說:“容易賺的錢肯定是沒了,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何為更辛苦的事?曾鳴教授指的是真正的機會在于改造每一個值得被重構的傳統產業,這是一件具備創造力的“苦差事”。
第二位是慈善家王兵,他認為2019年中國經濟本質上是因為技術進步的速度太快,而社會演化的速度太慢,這二者之間產生了摩擦。
第三位是商業觀察家梁寧,她說有人給她看了一份100多個陷入困境公司的清單,她發現了一個問題:每個陷入困境的公司,同行里都有對應的正面典型。梁寧分析背后的原因是市場人口換代了,現在生活在中國這片國土上的人,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人,超過了之前的。
第四位是資深媒體人吳伯凡,他給出的答案是:2019年就是典型的“悖論之年”,好壞都有。“悖論”這個詞不是說兩個觀點不一致,其中一個肯定不合理,而是說世界本來就這樣,兩個不一致的觀念和真相是可以并行的。
最后出場的是投資人張穎,羅胖從張穎有一段時間天天動員創業者去看一部紀錄片《徒手攀巖》講起,分析張穎為什么這么積極拉人看這部紀錄片?張穎是想告訴這個時代的創業者:徒手攀巖的過程不是克服困難,而是習慣困難。
羅胖從張穎的話語中讀出另一層意思,就是中國經濟到了一個節點,開始從一個模式轉換到另一個模式,即從“電梯模式”切換為“攀巖模式”。
什么是“電梯模式”?我們過去理解的世界,是一個穩定的、確切的世界,就像電梯一樣,你只要搭上電梯,就能把你載到想要的樓層,這是一個確定性場景。
而如今中國已經切換到“攀巖模式”,就好比你是徒手攀巖者,下一步往哪里爬,每一步都在考驗你的創造力和選擇能力。而中國像一個攀巖勝地,到處都有抓手,可以讓我們向上攀爬。
這個“攀巖模式”,就是羅胖為整場演講定下的基調,也是后面串起所有故事的邏輯線。
3.借用金句,便于人際傳播
羅胖2019跨年演講用了多少條金句?我統計了一下,大約有35條,這些金句制造者既有“得到”系的老師,比如劉潤、李翔等,也有世界名人,比如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搖滾音樂家約翰·列儂等。
什么時候采用金句比較合適?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開場或結尾之處;二是某一場景點題之時。
我們先來看看羅胖在跨年演講開場和結尾采用哪個人的金句——
開場——采用的是世界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的金句
曾經有人問貝聿銘:你怎么看待外界對你作品的挑剔?
貝聿銘對此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中。”
羅胖為什么要引用貝聿銘的這個金句?我想跟他接來下要為自己的同道人畫像有關,羅胖提出的“我輩中人”,都是直面挑戰的做事之人,貝聿銘就屬于這類人群的佼佼者。
結尾——采用的是世界著名搖滾音樂家約翰·列儂的金句——“一個人的夢想只是夢想,一群人的夢想就能成真”。
此句進一步凸顯“人連接人”、“人點亮人”的主題價值,我們一直生存在一個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當中,一個不斷擴張的網絡當中,夢想成真需要共識的力量。
我們再選擇兩個場景來看羅胖在點題之時采用哪些人的金句——
一個場景是羅胖即將講述完跨年演講為誰服務時,他引用了法國作家加繆曾說過的一段話:“不要走在我后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請走在我的身邊,謝謝你,各位時間的朋友。”羅胖這句小結語,鏗鏘有力、激蕩人心!
另一個場景是羅胖講到教育在發生什么變化時,他引用好幾個人的金句,唯獨沈祖蕓老師的金句才算點題。沈老師原創的金句是:“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來組織的”。為此,學校要進行自我進化,讓課程對接真實世界的挑戰。
課程是什么?按照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長李希貴的建議,作為教育者的我們,需要把社會上的那些真實挑戰,孩子們將來會遇到的那些問題,打包濃縮變成課程,讓他們在學校里提前體驗,激發出潛力。
人連接人,可以創造財富;人點亮人,才是本真教育。借用金句,可以在更多人群中實現快速傳播,凝聚行動的力量。
4.鑲嵌廣告,實現財務指標
辦好一場超大規模的活動,既涉及眾多人員的配合,也要有成本與利潤的考量。羅胖2019跨年演講,有12家商業合作單位,整場演講難免要插入廣告。
但怎樣插入廣告?插入廣告會不會影響觀眾的體驗?這是一個現實難題。就我身邊的人來說,大家的共同體會是今年的廣告有點多!
我來總結一下羅胖在2019跨年演講上,采用三種廣告植入方式:
第一種:在六大主題模塊中分別插播贊助商的內容
羅胖試圖把贊助商與某一模塊研究報告主題詞聯系起來,比如把瀘州老窖窖齡酒與何帆老師的研究主題詞“基本盤”扯上關系,這屬于較低層次廣告技巧。
第二種:把贊助商封裝在自己講述的案例中
比如,在講到中國科技創新下一步在哪時,羅胖列舉了很多科技創新的例子,在談到5G技術時,他講了贊助商vivo手機一名網絡技術人員在高鐵上做手機信號路測故事,這就是把贊助商封裝在案例里,屬于較高層次的廣告技巧。
第三種:以愿景式情懷包裝自己想推廣的產品
羅胖每次在跨年演講上都要推廣自己的主打產品——“得到APP”,2019年跨年演講也不例外,除此還有“得到”系的其他服務或產品——“得到大學”、“泉靈語文課”、“得到閱讀器”等,還有現場一部分“得到”系老師的課程與新出版的書,更有“知識春晚”等創新式項目。
我們來看一看羅胖是如何用愿景式情懷推廣“得到APP”的?學一學他的講話方式——
“拜托大家,幫我們發布一個新愿景,就是這一句:得到APP,讓知識成為每個人的力量。如果你也認同的話,拜托在轉發的時候加上這四個字:得到加油。”
羅胖這一招太高明啦。高明在哪?一是以誠懇的語氣請別人幫個忙,一般人都會幫,何況你還是“我輩中人”;二是發布的內容是新愿景,還與每一個熱愛學習的人有關;三是這一句話還能彰顯你的學識品位,讓你找到一種身份自豪感。
你能忍住不轉發嗎?實際上,我寫這篇文章就是一種轉發行為。
最后總結一句話:
羅胖的跨年演講,看似是一群人搭個臺,幫羅胖傳播知識;實際上,是羅胖設個“大局”,讓更多“做事的人”,加入一個更大的社會協作網絡,通過升級認知,共同面對挑戰,讓世界因你我的彼此點亮而變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