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年春節因為疫情大家只能待在家里,盡管不能和親朋好友出去聚餐,但還好多了些時間陪伴父母,我們不禁會回想起以前過年時的熱鬧,可是想想我們有多久沒有體驗到兒時的春節了。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我連過春節都失去了興趣,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最喜歡過年了,記憶里最深的就是放鞭炮,家里備齊各種各樣的年貨,當時老家里還有一個順口溜是這么說的“二十七插松枝,二十八貼畫畫,二十九喝酒,三十包餃子”。
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就已經開始迎接新年了,接下來幾天會貼對聯、彩紙,備齊年貨,什么雞鴨魚肉、蒸年糕、炸丸子、豆腐干、豆餡包子都會準備好,大年初一天不亮我們會挨家挨戶給長輩拜年。
我小的時候都會拿一個盒子,把長輩給的瓜子、糖球都裝到盒子里,至于壓歲錢會把大部分上交給父母,留下的幾塊錢會買成玩具或者鞭炮。接下來的幾天我們會走親戚,去姥姥家拜年,整個春節會一直延續到元宵節才算結束。
那時候的小孩子都喜歡放鞭炮,鞭炮這個詞似乎總是和過年相隨的,沒有鞭炮的春節像是失去了靈魂一樣。這幾年很少會聽到鞭炮聲了,我們也不再像小時候期待春節的來臨。
似乎不僅僅是春節,包括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等等,我們開始對每個節日都失去了興趣,讓我們唯一感到欣慰的是節日帶來的假期,可以讓我們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來休息一下。
02
我開始注重儀式感是我姐姐結婚那天。
那天我記憶很深,我姐結婚前一天是我的一個很不錯的哥們過生日,我們在我家里一塊吃飯喝酒到兩點,盡管沒有喝酒可我需要第二天五點就要開車趕到姐夫老家,最后落了我姐很大的埋怨。
婚禮現場我爸把我姐的手交給姐夫的時候說了很長一段話,我從來沒想過一向不善言辭的爸爸會說出這么長的話,我爸說的很動情,姐夫聽得很認真,我姐哭得臉上的妝都沒了。
婚禮儀式舉行完后我一直在思考關于儀式感的意義,生活中之所以要有儀式感就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每個節日都有儀式感,比如中秋節吃月餅,比如端午節吃粽子,比如生日吃蛋糕,再比如過年吃餃子。
每個人生活的儀式感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恰好在戀愛,你和戀人在一起的日子就會成為你們的紀念日,周末的時候帶著戀人一起看個電影,坐一次摩天輪,看一次大海,看一次日出,每一次的出行都會讓你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
《小王子》里那只等愛的狐貍說,“最好在同一時間來,比如說,你在下午四點來,一點到三點我就開始幸福了。時間愈近,我愈幸福。到了四點鐘,我已坐立不安;我發現了幸福的代價,你要是想什么時候就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裝扮我這顆心……儀式還是必要的。”
03
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工作,讓我們忘了有時候需要慢下來好好看看身邊的人,身邊的風景,我們不禁會想生活就是工作,還是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精致地活著,雖然我們都知道,明天早上醒來一切還是一樣,我們照樣需要在早高峰乘坐擁擠的地鐵,開始重復一樣的工作,度過忙碌的一天,只是我們明明可以做到給生活加一些儀式,讓日子變得開朗起來。
我們早上對著鏡子說一句早安,早起半小時給自己做一頓早餐,晚上下了班去小區樓下買些菜獎勵自己一頓豐盛的晚飯,睡覺前沖個澡聽首歌伴自己入睡,這其實都是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并不只是每一個節日,而是生活的每一天,每件事的態度,及每一餐的用心程度。因為儀式感來臨時感情才能被激發出來,它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里,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愿將就的勇氣。
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跟矯情無關,而是關于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乃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無聊的生活中,平淡是常態,你總要找到一種新的方式,讓自己度過無趣的日子,就是讓生活充滿儀式感。
讓生活慢一點,再慢一點,因為所有的儀式感都是對生活的加冕。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Seeker 玩樂,我在Seeker國度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