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孔子教子學詩學禮,歷來傳為美談,被稱作“庭訓”、“詩禮垂詢”。孔子后代稱此為“祖訓”,自稱“詩禮傳家”。
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事,見于《論語·季氏》。有一次,孔子在家里獨自站在庭中,孔鯉邁著小步恭敬地走過時,被孔子喊住了,問孔鯉學過《詩經》沒有?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孔子就教育他的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于是,孔鯉就退回去認真地學習《詩經》。隔了一段時間,孔鯉從院里過時有被孔子叫住了,問他學習《禮記》了沒有?孔鯉說還沒有。孔子又教育說,“不學禮,無以立”。于是,孔鯉就去學習《禮記》。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論語》中,多次提到詩的重要性,如上一篇《學而》,在談到為學時,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就講到詩的精神。作詩學詩的人,并不是光搞搞文學、弄弄文字,同時也是為人生修養服務的,一定要“告諸往而知來者”,要有詩人超越的智慧與情懷。
人生許多事情是不能專門講道理與現實的,要用一種情懷來對待,來領悟。在為學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一種情懷,是詩的精神。在為政上,則把教化的思想與詩三百并列來提。可見孔子的教化人生,是充滿詩的情懷、詩的愉悅的快樂人生,是生機活潑、充滿禪趣的人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現代人不知是什么在傳家了。我小時候,還是聽著岳飛傳長大的,有忠義報國的思想。再晚一點的,是看著老一代的武俠小說長大的,有俠客的氣節。現代最新的一代,在學校學著自己不相信的價值觀,看著污穢的網絡視頻,到處是炫富的奢侈與追星的思想,是污穢的視頻與圖畫,拿什么傳家呢?民風,是政治治理的最大基礎與關鍵,文化的問題才是社會的根本問題。搞政治,搞經濟,搞民生,如果把文化都搞掉了,這個社會的文明該如何持續?.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