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媽帶弟弟(我兒子簡稱)去朋友家玩,人家的小孩比弟弟小一點,趕著去上手工課,那就一起去。去完后,我媽對手工課嗤之以鼻,完全是家長的手工課。然后跟我說,弟弟被要求自我介紹,可是他不會,你現在又不上班,那全部的精力要放在兒子身上,要教好他。
我一聽,弟弟是會做自我介紹的,估計要么害羞,要么不想聽話。隨他去。
當然我要說的不是這個點。我覺得我有養他教他的義務,但是他不是我的全部。
** 我不想過分注意他。**
我想讓他知道,我有我的事情,爸爸有爸爸的事情,他有他的事情。我的事情就是讓自己成長,生完二胎后重新回到職場。爸爸的事情就是好好上班賺錢,下班好好休息,順便帶他。他的事情就是好好玩耍。
** 我想讓他知道,他不是我們的中心。**
有時候,我想跟他玩,也會先跟爸爸玩,然后他會參與進來,我要讓他主動出擊,尋求關注。
** 如果你主動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就會很被動。**
這個認知來自婆婆家,那時候還沒有弟弟,我作為旁觀者,有一天看到他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飽含愛意地看著史酷比(養的狗狗),我很驚訝。我可能只會看到一大桌人民幣時會有那種情感。那時,我覺得太神奇了。他們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史酷比身上,他們看著它傻笑,總是盯著它,它調皮他們就笑。我想,史酷比是幸福的,人卻不一定。我意識到,感情要豐富在不同維度,且以自我豐富為主。就像投資必需分散,且以自我投資為主。
后來,弟弟出生后,當我看見婆婆一家三口也這樣看著弟弟時,我會打一激靈,然后打破這種氣氛。當我自己無意識對著他的睡臉傻笑時,我也自我提醒,“誒,戲過了,清醒一點,”我希望大家都以自我為中心一點。
** 對待孩子,注意力分散些,保持情緒的穩定,就像保持血糖穩定一樣,有益身體健康。**
剛當上媽媽那會,看到他去爬椅子拿水杯,心就提著,看見他夠到水杯,就著急提醒他雙手拿,看到他喝第一口水,就伸長脖子,告訴他慢慢喝別嗆著,然后一語中的,他嗆了,我就急了,跑過去拍著他的背,開始對著他叨叨“剛說過…”。這樣的時刻很多,也很累,過山車似的跌宕起伏很需要體力支撐。
其實仔細想想,大多是過度關注而來的無謂情緒,還帶有并發癥:負面情緒。
他急,我煩躁。他煩躁,我生氣。他生氣,我賭氣。負面情緒對我對孩子,都不好。
吃飯時,我會不自覺地觀察他,看他夾一塊肉,始終夾不起來時,他皺眉撅嘴,努力夾。我看著他,心像那塊肉一樣,上上下下,最后實在看不下去,就索性幫他夾上,他還不高興。然后我評價他“真是看不下去的笨”,接著嘆氣,有點急躁,好像還有點生氣。莫名其妙。
對我來說,注意力在他身上時,我的情緒完全受他控制。而我一向認為,人應該盡量少受外部壞境的影響,掌控自己的一切,包括情緒。好比原計劃外出游玩,突然外面下大雨,那又怎樣,該出去還出去,不因為大雨就中止,就不會有掃興的情緒。
對孩子來說,這是他探索和學習的過程,我人為干預,讓他的成長止步不前,他還產生了負面情緒。另外我還評價他笨死了,對他更不公平,他才多大,即便笨,也是我先天和后天干預的結果。而且如果不干預,他可能下一次就自己能夾上了,那時他會有自信心,而我也會覺得他聰明,多好。
** 最后,對孩子的關注,我覺得,只要沒有生命危險,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不管他弄臟弄亂滿地打滾,只要他是安全的,自由的,快樂的,就讓他去。這很難做到,需要經常提醒自己。
但是這應該做到,因為我也有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