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怕的,一個有了英雄而不知敬重的民族是可悲的。英雄他們是用來敬重的,是用來緬懷的。英雄是中國精神的脊梁,更是后輩學習的榜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終”的意思是去世,這里指父母的去世,舊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遠”指祖先。舊注曰:“追遠者祭盡其敬。”這一章的大意是說慎重對待父母的死亡,按時追思悼念先祖,百姓的道德自然就于歸淳厚了。這里強調的是為政者,如果能夠以身作則盡孝父母,追思先祖,以禮侍之,以誠待之,那么老百姓就會受到影響,這里的民風就會自然醇厚。這里講到了為政者的榜樣之力。
明代張居正:“喪也,盡其禮;祭也,盡其誠,而其德亦歸于厚矣。此可見孝者,人心之所同。君者,下民之表率。欲化民成俗者,可不知所以自盡也哉。”張宰相也看到了后輩對于先賢致禮盡誠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君主更是要以身作則,如果君王做到了這樣何愁民風不淳?
宋·代朱熹:“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于厚也。”朱熹意思是說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不能堅持到底。對于已逝的仙族閑人,我們容易把他們忘卻。如果我們能做到有始有終,始終敬畏我們的先祖,那么改變教化,實行仁政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孔子、張居正、朱熹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講到了榜樣的重要性。如何起到一個好的榜樣作用,他也給我們指出了具體的方法。第一個善始善終,第二個追思先賢英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對于一件事情,我們真的很難做到有始有終。習近平在講話的時候曾經也引用過《詩經》當中的話:“糜不有初,鮮克有終。”只是說咱們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開始很容易,但是想把它堅持到最后卻會很難。所以說堅持下去才是做一件事情的關鍵所在。滴水能穿石,稻草能壓死駱駝,我們一定不能忘記堅持。
如果我們去觀察一個人,不能看他此時此刻一時一刻做了什么,而是要看這個人一直在堅持做什么事情。相信堅持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一件事情。但是也是最難做的事情。所以夫子有了慎終,并非人人能堅持到最后,越到最后這個事情越難。
第二點是追思先賢英雄。中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我們為什么要去敬重英雄?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創造了一個時代,創造了一個偉大的中國,更重要的是他們給了我們持續堅持下去的一個信仰。他們內化成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肉。讓我們在歷史長河的奔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我時刻要把先賢銘記在心里,以他們的行為和精神來指引我們。當我們自覺的去向英雄和先賢靠攏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就在受到教化,一顆被教化的心靈,更純粹更淳厚。
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慎終追遠也尤為重要。我們每一個人從家里來,然后走出家,最后回歸家。指引我們出發和回歸的,永遠是我們內心里對于先祖的崇敬。所以慎終追遠,讓我們找到了每一個人的根,讓我們前行的路更加明確,讓我們回家的燈更加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