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7(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

正念與內觀的譯詞及比較 | 胡君梅(正念減壓工作室工作者)

一. Mindfulness 與 Meditation 譯詞多元化的問題

正念減壓課程發跡並發揚光大于美國,截至目前為止臺灣所有的相關書籍都是翻譯的,有趣的是正念其實是來自于東方佛教的修行方法,如何適切地翻譯 mindfulness 與 meditation 這兩個關鍵字是很重要的,如此一來使用中文的學界與實務界才能用一個詞語指涉一組概念,而非隨各自偏好各自進行翻譯,形成多組語詞指涉同一組概念的現象。因此下文我將深入討論這兩個字的翻譯問題。

(一)Mindfulness——正念

1. 國內的翻譯情況

我閱讀到臺灣第一本完整地提到 Kabat—Zinn 博士的減壓課程大概就是《情緒療愈/ Healing Emotion》(Goleman ,1997/1999)一書。這本書收錄了十位西方杰出學者與達#喇嘛在第三次「 Mind and life」會議的對談記錄。此會談始于1987年,到 2010 為止已經舉辦了22次,對東西方的交流的影響很大,會議中很多重要的結論轉為西方學界以科學方法硏究佛法實踐的大小型研究案。在這本書中,譯者將 mindfulness統一翻譯成「正念」。

第二本書《憂郁癥的內觀認知治療 / 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Depression》(Segal, Williams,& Teasle,2002/2007)介紹用以預防憂郁癥復發的正念認知治療(MBCT),詳述一個同時進行于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案的量化執行成果于歷程。為避免混淆,我們可以將正念減壓(MBSR)想像成一條大河的源頭,從細水流長到成為泱泱大河之后發展出相當多的分支,其中最大的一條支流就是正念認知治療( MBCT),同時也還有許多其他重要支流正在形成。這本書有多位譯者,均將 mindfulness 翻譯成「內觀」,包括書名中的 mindfulness ,但未說明何以譯為「內觀」。

第三本書《當下,繁花盛開/ Wherever You Go,There you are》(Kabat—Zinn,2004/2008)的簡易版,短篇文章的書寫形式閱讀起來相當平易近人,在這本書中譯者將 mindfulness 翻譯成「正念」。

第四本書《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Williams,Teasdale.,Segal,& Kabat-Zinn,2007/2010)也是與MBCT 有關,事實上這與第二本書是統一研究,這本書可以視為 MBCT 質化研究的呈現。這本書有多位譯者,mindfulness 均被翻譯成「內觀」,并在書中的「諸論」做這樣的附注說明:「編注:mindfulness 原意是『如實的觀察』 ,近年常譯正念,在本書中,為顧及較不具佛教或禪修背景的讀者,除少數例外,概以『內觀』一詞統稱 」。不過書中又將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翻譯成「正念減壓療法」,因此實際上是「正 念」與「內觀」並用。

第五本書《智慧的心 /The Wise Heart》(Kornfield,2009/2010)主要不是介紹 MBSR 或MBCT,而是在闡釋佛法中的心理學,這本書譯者將 mindfulness 翻譯成「正念」。

第六本書《喜悅的腦/The Mindful Brain》 (Siegal,2007/2011),該書說明在 Mindful 狀態下大腦的樣貌與運作情況,作者是 MBCT 的作者群之一。書中第11頁有這樣的注解:「『mindfulness 』中文多翻譯為「正念」,是由來已久的做法,但是佛教領域以外的人看到『正念』兩個字,多半不懂其意,甚且容易誤會,以為『正向、積極』之意。為了避免誤解,也因為本書并非是在佛教脈絡下寫就,除了一些特定用語,本書改用『覺照』(以覺知的心遍歷所有的經驗),并彈性使用『靜觀』(在冥想之間的觀)一詞,特此說明 」。

第七本書《這樣玩,讓孩子更專注、更靈性:幫助你的孩子克服壓力,更快樂、更善良、更有同情心 / TheMindful Child:How to Help Your Kid Manage Stress and Become HappierKinder,and More Compassionate 》( Greeland ,2010 / 20111),這是一本把正念運用到孩童的書,這本書將 mindful 翻譯成「專注」。

從上述可以觀察到 mindful 或mindfulness 隨著譯者、審閱者、編者的背景與偏好,被多元地翻譯成:「正念」、「內觀」、「覺照」、「靜觀」、「專注」。

2. 關聯性的確認:從巴利文(sati )到英文( mindfulness )到中文(正念)

正念減壓課程的創辦者 Kabat—Zinn(2003)在<正念療法的過去、現在、未來>一文中,曾清楚地指出:「闡述正念的主要源頭在安那般那念經」( Anapanasati Sutra )與念處經( Satipatthana Sutra )。這兩則經文都是關于念頭的處理,安那般那念經是從呼吸入口,念處經是從身體的知覺入口。Anapanasati 與 Satipatthana ,這兩個字都是巴利文,根據國內佛學研究重鎮之一的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所提供由 John T. Bullitt 編輯的巴利文與英文的對照(注1)說明如下:

(1)「anapanasati::Mindfulness ofbreathing. A meditation practice inwhich one maintains ones attentionand mindfulness on the sensations ofbreathing.」(注2 )我將之翻譯成:「安那般那念:關于呼吸之正念,為一種靜觀修行法,練習者將念頭專注于呼吸時的各種感覺」。

(2) satipatthana: Foundation ofmindfulness: frame of reference- bodeelings, mind, and mental events, viewedin and of themselves as they occur.」(注3 )我將之翻譯成:「念處:正念的基礎或參照準則,當身體、感覺、念頭或內心升起任何狀態或變化時,深入而全面的觀察他們」。

這兩則經文中可以看到交集的是 sati 與 mindfulness ,事實上,在同一個資料來源如此說明:「sati: Mindfulness 」(注4 )。除了這兩則經文,在佛陀基本教導之一的「四圣諦」也可以看到正念一詞,正念是第四圣諦「八正道」的修行方法之一,著名的菩提比丘(美國人)在他的電子書「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the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中的第六章標題就是::Right Mindfulness(SammaSati) (注5),正是中文經典八正道中的「正念」。因此,我們可以確定以下的關聯性:巴利文的sati=英文的 mindfulness 中文的正念,此確認的目的是希望確保以下的討論是在同一個介面之上。

3. 古典的翻譯

事實上最古老的佛教經典保存于兩種文字之內,一種叫巴利文,經典的總稱為《尼柯耶(Nikaya)》,有五部;另一種叫中文,經典的總稱為《阿含經》,有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難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尼柯耶( Nikaya)》與《阿含經》極為雷同,主要記錄佛陀與弟子的素樸答問,因此許多佛陀重要的教導都可以在《 Nikaya》或《阿含經》中找到佛陀當初怎么說的「四圣諦」、「安那般那念經」與「念處經」當然也包含在其中。

這兩部經的書寫形式為對話語錄,而不是像往后的經典采用的是極為洗練優美與前后連貫的篇章,如:《心經》、《金剛經》或《中倫》等。巴利語是古代印度俗語,現在僅存在于宗教文獻,并沒有人在日常使用巴利語交談或書寫。換言之,早期佛典語言目前仍為一般人使用的只有中文,對于我們這些中文使用者而言,這是何等幸運啊!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好像沒有多少人注意并善加利用這個優勢。

中文《阿含經》是從梵文翻譯來的,約完成于公元四到五世紀。目前我所用的全佛版《難阿含經》翻譯是宋朝來自于天竺國、同時精通「經、律、論 」的三藏師求那跋陀羅。《難阿含經》據考究可能是四部《阿含經》中最早完成的一部,里面對《正念》有清楚的闡述。從比較大的修行脈絡來看,正念是屬于「四圣諦」修習中的「八正道」的一道,從比較專一的修習脈絡看就是「四念處(經)」(亦稱為「念處經」),這部分將于后文說明。

由此可知,「正念」這個詞在中文已經存在了1600多年,而且當時能翻譯經典的都不是普通人,幾乎都是同時精通經律論的三藏高僧,這樣的高僧不論在修行的理論或實務都具備一般人所難以企及的深厚基礎,翻譯的精準度是值得被信賴的。

4. 當代翻譯的問題

如果我們任意地將「正念」翻譯成「內觀」、「覺照」、「靜觀」 ,任何一個自己看得順眼的字詞,無形中,就與整個中文佛典的文化脈絡切斷了。試想,如果將MBSR 中的Vipassana 翻譯成看起來很容易想像的「內觀」,往后的學者如果想追本溯源地深入了解 MBSR 或做更好的研究發展,他依據西文文獻的索引而深入中文佛典后會發現什么呢?

首先,他可能會先去找線上的佛光大辭典看看什么叫內觀,依據佛光大辭典的解釋:「內觀:梵語 vipa 。音譯作毗婆舍那、毗婆遮那 。即觀、觀法與正觀。即不向外求而深自內省,使內心趨向于真理之觀察,亦之佛教一般之實踐修行。」(注6 )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為求甚解他可能會去臺中新社的臺灣內觀中心(Taiwan Vipassana Centre )請教到底什么叫內觀,甚至去參加十日禪修。回來后他可能覺得受益無窮,并領悟到原來巴利文的 Vipassana 就是英文的 mindfulness 。如果他努力以此發表英文論文,大概一輩子不會被錄用。因為 Vipassana 即使與 mindfulness 有相似之處,但兩者仍然是不同的,就像我們不會說柳丁長得像橘子,就化約地說柳丁等于橘子。

如果另一位學者讀到的是「覺照」或「靜觀」呢,那他大概翻閱佛典一輩子也找不到 MBSR 的正確源頭,只能不斷地仰望西文文獻的滋養。這就是我所謂的「切斷中文佛典的文化脈絡」之意。

我們有很好的佛典研究資源與最精準的翻譯欲視而不見。說實話,即便表達一樣的概念,翻譯成 mindfulness (注7 ),我覺得都沒有翻譯成「正念」來得準確。Mind 在英文動詞是在意、在乎、當心、關心的意識,mindful 一般用法是「留心的、注意的」意思,大約只有在佛教的脈絡下,mindfui 才會變成全然的在意,蘊含專心一意的意思。然而這樣一來又很容易跟 concentration 搞混。而且 MBSR 脈絡下的 mindfulness 不只是專注于念頭的生滅,更是時時刻刻不偏不倚的覺察,不偏不倚不就是中文里的「正」嗎 ?中文里的「正」不是只有 「正向」的意思,還有挺直的、居中的、主要的、正確的、純凈的、平衡的、不散亂的意識。

說實話,在上述對「正」的描述,正念中的「正」唯獨沒有的意思是「正向」,念頭中的正向、負向、非正非負向,全部都是被接納的觀照對象。正念,并不是要用正向的觀點看事情或維持積極進取,而是用不偏不倚的態度覺察所有念頭,既不耽溺于正向或開心的念頭,也不被負向或厭惡的念頭說蒙蔽。

因此,不論就理論、就務實、就文化傳承、就心理相關研究或佛典研究而言,我認為 mindfulness 不宜隨喜好翻譯,我寧可選擇尊重并采用1600多年前三藏高僧所下的「正念」一詞。(注8)

也許需要注意的是在一開頭便先說明清楚「正念」這個詞的意思,就如同西文文獻先解釋 mindfulness 的意思一般。事實上,即便對外國人,他們看到 mindfulness 多半也不懂其意,所以才需要 Kabat—Zinn 以專書專文加以解釋、定義并詳加闡述。而正念減壓課程(MBSR)的精髓本來就是來自于佛陀的基本教導,在許多西文的研究文獻或著作中都會提及,因此我認為只要書中直接交代清楚即可,不需要如此隱諱,何況對源頭的重視與正確的引用也是基本的學術倫理。我在想,31年前生存于基督文化下的Kabat—Zinn等人若擔心讓別人感到這個字眼有佛教的色彩就不敢用,或是害怕讓讀者無法直接望文生義,一下子用這個字一下子又用別的詞,MBSR 還會存在至今嗎?其實,真正需要避開佛教色彩的是 MBSR 的實際操作層面,而不是在 mindfulness 這個字的翻譯或源頭的說明。不用怕讀者無法望文生義,實際上,就是難以望文生義又有很好的研究成果,才令人好奇地想進一步探究啊!

(二)Meditation——靜觀

這個字一般中文翻譯成禪修、冥想、靜心,甚至靜坐。禪修,對我而言是很美的字眼,不過很明顯地佛教的味道太濃厚,對于非佛教徒在門口就給擋住了,這是很可惜的,也不是正念減壓課程的原意。如前所述,正念減壓在務實操作課程時需要小心地避開宗教色彩,因此對于這個優美的詞匯我在行動過程中選擇不采用。

冥想,其中的冥是深遠的意思,換言之,冥想就是進入深遠的思索或想像,這通常是閉著眼睛的、靜態的。不過,在正念減壓課程的脈絡下,這樣的描繪與事實并不相符。在課程中有各種動態的、睜著眼睛的 meditation ,如 eating meditation 與 walking meditation 等。因此,在行動過程中我也不用「冥想」這個詞作為 meditation 的翻譯,同樣的道理,我也覺得不適合將 meditation 翻成「靜坐」。

靜心,某個程度有捕捉到 meditation 的意涵,不過可惜只抓了一半。在止與觀的修習中,「靜心」強調 「止」的層次,而非「觀」的層面,然而在正念減壓課程中,「止」與「觀」是并重的,甚至對「觀」的強調大于對「止」的重視,因此我也選擇不用「靜心」這個詞。但其實這個詞稍微改一下就很貼切了,也就是將其中的「心」改為「觀」,而成為「靜觀」。

靜觀,具體地呈現出 meditation 的工作重點,亦即止與觀并重。靜觀沒有閉著眼睛或靜態的意涵,因此 eating meditation 翻譯成「飲食靜觀」而 walking meditation 翻譯成「行走靜觀」,不但沒有語意混淆的問題,而且傳遞了清晰可辨的意義。最后,靜觀這個詞沒有宗教色彩,是中立而達意的字眼,對非佛教徒沒有任何沖突或威脅的感覺。因此,在整個行動研究中,我都將 meditation 翻譯成「靜觀」。

Meditation 一字在其它脈絡下的翻譯我不予置評,但在正念減壓課程的脈絡下,我認為翻譯成「靜觀」是比較妥當的。

二. 正念減壓與內觀禪修的比較

我曾經參加內觀中心的十日閉關禪修。第一次是出于好奇,第二次則是出于麻大正念中心對帶領者的要求。正念中心對認證帶領者的要求之一是持續參與5到10 天的靜默閉關( silent retreat ),這類的靜默閉關在臺灣最容易找到的資源,大概就是臺中內觀中心的十日禪修課程了(注9 )。正念減壓在形式上與內觀中心的十日禪修有若干極雷同之處,分辨兩者的異同將有助于促進對正念減壓課程的理解。麻大正念中心(CFM) 的正念減壓課程與臺中內觀中心的十日禪修課程在輪廓層面的異同,請參閱小表:

以上是兩者在外觀輪廓上的差異,但兩者有一個練習項目是頗為相似,就是身體掃描。內觀十日禪修的身體掃描成為 vipassana ,內觀中心將之意譯為「內觀」,中文的佛教經典則多直接音譯為「毗婆舍那」或「毗婆遮那」。十日禪修課程每天進行八到十個小時的靜坐禪修,面對身體或心理升起的各種感受,只是觀察它而盡量不起習性反應。前三天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意識清楚且心不動搖地持續觀察呼吸(安那般那觀息法)。直到第四天才開始進入 vipassana (內觀) 的練習,持續到最后一天。 vipassana (內觀)的練習一開始是從頭到腳,一部分一部分地覺知與觀察全身。之后慢慢地練習從腳到頭,進而變向流動觀察。也會漸漸地從表層到里層、從里層到表層,從單一部位到對稱部位同時觀察,進而全身一起觀察。

隨著時間的經過,練習越來越深入,到后來學員所領受到的身體甚至只有單純的波動而無堅實的形體,禪修中各種的疼痛也會消融于無形。通過艱辛的練習,內觀中心希望學員體認到生命的真實樣貌就是升起與滅去的不斷循環,痛苦、喜悅、悲傷、恐懼、快樂等都是如此,這就是「無常」,是世界運行的法則,不是任何一個人憑著意志、期待或祈禱就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違背天地的法則而極力渴望抓住某些人、事物或某些感受不放,就必定會給自己找麻煩,讓自己陷入無明的痛苦循環。

兩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都練習身體的覺知與觀察,但其理念、作法與目的是很不一樣的。正念減壓課程中的身體掃描原則上是躺著練習的,是三大正式練習項目之一,其他還有正念瑜珈與靜坐。內觀禪修課程不用 「身體掃描」這個詞而是用「內觀」,是坐著練習的,故直接形成靜坐的練習內容,十天的課程中七天都在練習,為課程的核心重點。正念減壓的身體掃描從腳到頭,單向單次練習,著眼于身體的覺察。內觀禪修則從頭到腳、從腳到頭、從外到里、從里到外等,多向多次練習,著眼于超越身體的有形障礙。

正念減壓運用呼吸的觀想放松各個肌肉群(注10),內觀十日禪修未進行呼吸觀想。最重要差異是兩者的目的不同,正念減壓全身掃描的目的是與身體取得全面的重新連接,透過這樣的連接,對于身體與心理的互動關聯會有更敏銳的覺察,對于自我也會發展出更多非評價的深層接納。十日禪修的目的是透過體驗身體的深層變化,了悟生命無常與凡事無常,因無常的領悟而得以實踐平等心與不執著的心,邁向解脫生死的境界。雖然當一個人發展出更多非評價的深層接納時,也會提升對無常與平等心的領悟,不過在正念減壓中并不會特別強調這部分。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清楚觀察到身體掃描在正念減壓與十日禪修脈絡中意義是很不一樣的。身為一名正念減壓的帶領著,實踐過兩者的練習方法與知性地理清兩者的異同,對于課程的帶領是有幫助的。除此之外,當如此深入內觀的修行脈絡而不只是望文生義后 ,就可以更清楚地明白 mindfulness 翻譯成內觀并不是恰當的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19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382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038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5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16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12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92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55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69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2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28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67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65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7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13評論 1 282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585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92評論 2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