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參與的一個問題:“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和秋月究竟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這句詩出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李煜最著名的一首詞,據說這首詞傳到宋太宗耳朵里不久,李煜就被鴆殺了。當然,單單一首詞,并不是李煜悲劇結局的原因。但是這首詞所透露出的不甘與悔恨,卻是一個階下囚不應該表露出來的,遠不如劉禪“樂不思蜀”聰明。
一、春花秋月是以樂景寫哀
宋朝詩人徐積有詩云:
塵世紛紛總是空,花開花落幾時窮。
大詩人蘇東坡有詞云: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春天的花最美麗,中秋的月亮最大最圓。但是春天的花總有凋謝之時,中秋的明月總有虧缺的時候。
春花與秋月,都是人間感受到的最美麗的時光與景色。但越是美麗和圓滿,在其盛極而衰時,就越發地令人惋惜和傷感。
因此李煜嘆息道:年年看到春花的美麗,年年可以看到月亮的美滿,但是我這種悲慘的生活什么時候是個頭呢?
清朝王夫之在《 姜齋詩話》中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李煜這句詞,正是用“樂景寫哀”,所以更加令人感到他的內心中強烈的痛苦。
二、現實與美好回憶的痛苦對比
為什么李煜對于美好的春花秋月嘆息,甚至問道“何時了”呢?
因為眼前的景色再美,也無法彌補李煜心中的痛苦。此時的李煜作為俘虜被軟禁在宋都汴京,不但失去了皇帝的尊嚴,甚至野史傳說他的皇后還受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欺辱。
這種國破家亡,受盡屈辱的現實,與曾經美好的回憶對比,更令其有著痛徹心扉的感受。李煜難以控制的對比過去的生活,因此說:
往事知多少?
這種痛苦并沒有完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煜想起“小樓昨夜又東風,“,于是發出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的嘆息。
三、春花秋月,是過去美好生活的象征
這春花秋月,可能是現實,但是也可能回憶 。
李煜筆下的春花秋月,可能就是其回憶起來的“往事”中的一部分,因此李煜第二句說“往事知多少。”
前兩句,可以理解為,像春花秋月這樣美好的回憶,還有多少呀,為什么總是在腦海中浮現呢?
可見,詞中的春花與秋月,不僅是這一年的春花秋月,而是國破之前與被俘以后的春花秋月。過去與現在,春花秋月沒有什么不同,但是李煜的處境卻是“天上人間”了(因此,李煜在另一首詞中寫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而且,小樓昨夜有又一次東風吹過,又是一年虛度,又一次讓我回憶起故國的明月、故國的江山,故國的生活。對比現實如何承受這樣的變化呢?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也可以理解為,在明月之下,回想起了故國。
結束語
春花,平平,秋月,平仄,春花秋月何時了,平平平仄平平仄,春花和秋月的配合,首先是音律上的搭配。
另外,兩個名詞組合成一個詞組,象征著美好。可能是回憶中故國的美好,也可能是被俘后這幾年見到的美麗景物,用以反襯其心中的悲哀。
春花秋月何時了?沒有個完呀。 問君能有幾多愁?正如那流不盡的一江春水。
李煜這種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以提問開始,以自問自答結束。最終,宋太宗趙光義給了他最后的答案。
假如是您的話,處在這種環境下,您是選擇作李煜呢,還是作劉禪呢?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