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關注樓市了,其實一直都有關注。
沒買房時天天關注,看看漲了還是跌了,啥時候能買得起;買房后也會經常關注,看看到底買對了沒有,是掙了還是賠了。總之,天天因為房子把自己弄的神經兮兮的,跟有病似的。
偶爾路過售樓處,售樓員都會告訴我房子又漲價了,我買值了。前幾天去售樓處時,售樓員說小區里的多層六千三了。這個價格在小縣城不算低了,雖然還有七八千的,但是這個價格足夠嚇跑很多人。
我跟售樓員開玩笑說:“那么貴啊,那我也不要六千三了,五千三你給我賣了吧。”
其實我知道,買房前我是爺爺,買房后我連孫子都不是了。這種有價無市的套路,沒必要天天來安慰我這種老業主,我又不指望它賣錢,就算一萬一平,我賣了現在的房子,同樣的價格還能買到么?所以這種套路對哥真的不好使。
想想自己買房子時的不容易,我真的盼著房價下降,這樣大家都不用為房發愁了。
十九大即將召開,不知道會怎么提房地產。國慶節期間,一線城市房地產成交量下降,最近的很多政策也在對房地產施壓,限購限貸,好像效果不錯。
跟一線城市沒法比,我們這種十八線的小縣城好像還停留在以往的模式。
十一期間就兩家家樓盤開盤,房子不便宜,卻早早的被搶干凈了。
如今縣城高層均價在四千左右,多層五千左右,其實高層三千七八就能買到比較好的樓層,總體漲價了,但是有限。
小縣城誰是買房的主力軍呢?
城里人早就有好幾套住房了,所以不會買;年輕人在外打拼的很少回家買房,因為小縣城沒什么好工作,累死累活三千來塊錢,回來干么。
上學出去的也不回來了,原來有錢的在外打拼的,想買了以后住的,現在在外邊住習慣了,不愛回來了,甚至打算在外買房,所以城里的房子可能還得賣。
鄉下已經結婚的、手里有錢的三十多歲的人,本來想買,現在放開二胎了,忙著生二胎去了,如果兩個兒子,更不敢買了,攢錢以后給孩子買房。
如此看來,縣城里的房子主要賣給了鄉下急著結婚的,沒有樓房不結婚的年輕人,還有就是手里有錢,打算讓孩子去縣城上學的。
而真正炒房的卻很少,畢竟小縣城,雖然不停的漲價,但是漲的太慢對炒房者來說,而且小縣城有能力炒房的人真的不算多。
如此看來,剛需真的是主力。
那么什么樣的房子最受歡迎呢?
現在縣城里一百平方左右的兩居室根本賣不動,買房的都買大面積的房子,一百四五十平的,甚至更大的,多層帶電梯的三室或者四室,有車庫最好,沒有車庫的話,車位也行。
為什么會這樣?主要是大家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現在錢越來越不值錢,而大家掙得越來越多,雖然當時緊張,但是過幾年就輕松了,所以大家都敢買也舍得花錢買,對于貸款不會那么害怕。
但是大家還是有些局限性,很多人依舊喜歡多層,只是現在喜歡帶電梯的多層。
放開二胎以后,兩居室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居住了,所以大三室才是主流。
很多人都主張先買套小房子,然后過幾年換大的。我一直不贊同這種觀點。
如果以后真的有錢了,想怎么換就怎么換,那挺好,就怕過幾年比現在有錢,卻又達不到想怎么換就怎么換的地步,不換又覺得不滿意。所以我一直主張房子要一步到位,哪怕現在緊張,只要不停的努力掙錢,過幾年就生活總會好的。
而且過幾年房子未必好賣,貴了賣不了,便宜了不舍得賣,就算以高價賣出去了第一套房子,掙了錢,同樣的價格未必買的到更大更好的房子。
我不知道房子會變成什么樣,但是漲跌總會有度,不會有太大變化,中國的樓市是政策市,現在通過房地產透支了大家的未來,收割了大家的勞動成果,所以大家真的沒錢去消費別的了。
我們的父母吃過幾毛錢的豬肉,我們聽說過沒見過,如今的豬肉再便宜估計也不會幾毛錢了,樓市也是如此,跌成大蔥價估計很難,除非是大蔥貴到大家吃不起。
沒用永恒的政策,只有永恒的利益。
據說,誰看懂了中國經濟誰就可以拿到諾貝爾經濟學大獎,那么我覺得誰看透了中國房地產,那就相當于攻克了癌癥,不是么?
誰不主動改變,就等著被別人改變吧,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