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人都喜歡標榜自己“吃軟不吃硬”,但是一路走來,我見識過的人里面,真正能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其實從理性的角度來說“吃軟不吃硬”并不是一個正確的行為準則,因為我們不能根據別人態度的軟硬來判斷是非,也不能根據他人的諂媚與否或蠻狠與否來影響自己的決策。
之所以思考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想戳破人性中的一些小聰明。為什么大部分人愛給自己加上“吃軟不吃硬”的標簽,卻鮮有人愿意被說成是“吃硬不吃軟”呢?
這是一個賣人設的時代,“人設”一詞雖說是近兩年才興起,但這個行為自古有之。主要是靠突出人物特色,把人物標簽化、符號化。例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面如重棗,一席長髯,說起關二爺,人們就會想到義薄云天;而說起羽扇綸巾,足智多謀,人們就會想到諸葛亮。(羽扇綸巾有時也形容周公瑾)這就是他們的人設。
人設其實就是個人品牌,人設做好了,有利于形象的傳播,能夠精準的吸引相同愛好的朋友或粉絲。無論你是公眾人物還是普通人,一旦你的人設得到了大家的共識,在人際交往中也會獲得許多紅利。
比如你的人設是“講義氣”,那么別人在和你交往的時候,會給你更多的信任,你就省去了許多贏得別人信任的功夫,因為你有一個無形的符號給自己背書。如果你的人設是“暴脾氣”那么別人和你打交道時就會順著你一點,你偶爾爆個粗口,別人也會自己找臺階下說“這人并不壞,就是脾氣臭,別和他一般見識?!碧热魮Q個人設是“沒脾氣”的爆粗口,可能就會遭到其他人的反擊了。(看人下菜碟兒)
說回“吃軟不吃硬”,這是許多人都喜歡給自己加上的標簽,其實就為了在心理上賺個便宜,利用一個小小的標簽,仿佛就給自己設立一個硬漢的形象。而且這個詞即非貶義也非褒義,是個中性詞,最適合用來自己形容自己,如果是個褒義詞,他還怕別人笑他自夸呢。一旦這個人設成功了,人們在和他打交道的時候都會盡量說話好聽點,順從一點,這種順嘴的便宜不賺白不賺。
賣人設本身沒什么可指責的,只是不要過分夸大了自己。就像我見過的那些愛標榜自己“吃軟不吃硬”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欺軟怕硬”的主。他所謂的“不吃硬”不過是沒碰見真正的硬罷了。例如我單位的一個同事,平生最拿手的就是踢寡婦門、挖絕戶墳,專欺弱小,人家被逼急了罵他兩句,他還更來勁了,“小子,你跟我態度好點,我吃軟不吃硬的。”但是一遇見領導就卑躬屈膝,領導放個屁,他也一個勁的鼓掌說“真香,真香!”
人設這么好,就是小心別崩了。近來不少公眾人物的人設崩塌,導致人氣大跌。就是因為人設崩塌好比是撒謊被拆穿了,是要給信用值扣分的,你努力經營的形象被人發現原來是浪得虛名,那以后你再干人設相關的事情,就難免要遭人懷疑了。
被人討厭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被人懷疑,因為討厭你還有個度,而懷疑是沒有度的,腦子里怎么想都行。
所以啊,人還是要踏實誠懇一點,不要用虛榮去給自己強加一個不屬于自己的標簽,坦然面對自己,客觀分析事情。如果你足夠優秀,身邊的人自然會去認可你的形象。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那世上真有“吃軟不吃硬”的人嗎?還是有的,但是很少,而且那人多半是個二愣子。所以,你下次再碰見有人標榜自己“吃軟不吃硬”的時候,記得提醒他,小心人設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