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詭秘之主》大結局的部分,主角與反派互相算計,斗智斗勇。由于反派阿蒙是“欺詐之神”,與北歐神話中洛基的定位類似,因此在最后決斗中一計套一計,甚至最后一計已經在最開始埋下了伏筆。同時,讀者又無法完全把握兩個大神的技能究竟會帶來什么可能性,更容易產生一種“絕望”的感覺。我有數次,都在“要不就放棄吧”和“沖上去和他近戰”的沖動之間搖擺。這兩者看似矛盾,似乎是完全放任與完全奮起的兩個方向,但是仔細思考,其實兩者是類似的。
我們都聽說過“救命稻草”這個詞,有的人會有所誤解,認為“救命稻草”代表最后的希望。但實際上,溺水的人不可能借助稻草讓自己浮起來,稻草太輕了。所謂“抓住了救命稻草”,其實不是指找到了希望,而是在沒有希望時的慌亂求救,類似“病急亂投醫”。解釋這個詞的原本含義,是為了強調,這種“精神崩潰時胡亂求解”的沖動是真實存在的。稍有急救常識的人都知道,幾乎所有溺水者都有“抓救命稻草”的沖動,會將任何能抓住的事物死死抓住,包括救助者。這往往導致救人者也溺水。因此沒學過救生的人一定不能救溺水者,除非對方已經失去意識。這種現象,中,溺水者已經失去理智,我們看似他在求生,其實從行為上來講,那已經不是求生,而是意志崩潰后的本能反應。擴展到其它領域,很多時候人們失去理智之后的行為,看似有目的,其實那并沒有目的。我們能選擇的最后一條路,只會是無路可走。
人的肌肉會抽筋,抽筋之后喪失所有運動能力。人的精神也會緊張“抽搐”,典型的現象就是過度緊張以至于大腦一片空白,這與肌肉緊張類似。它們都算是一種“歇斯底里”現象,崩潰后大吼,其實本質上與崩潰后大腦一片空白類似,都是控制能力喪失的表現,只不過表現形式略有不同。同理,在精神崩潰之后,選擇一種“自救”或是解脫的道路,然后魔怔般地將最后的精神寄托其中,其實也是一種“歇斯底里”的表現,而并非真的有路可走。
記得小時候跟人玩合掌拍手的游戲,就是迅速翻手以擊打對方的手,打到了就一直打。那時候耐心并不好,遇到反應比自己快的,可能手被打腫了都躲不掉,于是就越來越急,而越急就會越亂,越亂就會越想翻盤。這種情況看似是“執拗”,但其實已經類似于“歇斯底里”了。在“急”的時候,無疑會表現更差,且更缺乏應變能力。玩對抗類游戲的人也多有類似的感覺,越輸越急,越急越想贏,而且往往在這種時候,抗壓能力會變得最差,操作也變得僵化。可以說,這時候看似在玩游戲,但其實已經是一種機械應激式的行為了。與之類似,涉及錢財的時候,“下一把一定贏”的幻覺更加讓人無法擺脫。已經是完全精神崩潰的狀態了。這三種情況,看似參與者以最高的熱情投入,尋找出路,但這種行為已經類似于青蛙腿部的神經反射了,并不是真正地在“求解”,而更類似一種“放棄”。
因此,“放棄”與“拼了”,其實并無太多差別。后者或許會稍微有一點希望,但遠不是最佳選擇。破釜沉舟能激發人的求生欲,但是如無必要,最好還是別主動破釜沉舟為好,誰知道最后激發的是什么呢。
正如“憤怒的時候別講話”,“激動的時候別下重大決定”一樣,極端情緒下,一切行為都已經不是其看起來的樣子。黑暗中忽然出現的一道光并不一定真的是光,在沮喪時對你笑的也并不是天使。極端情緒下做的任何判斷,都會先順應情緒的需求而非是客觀中立的視角。就像極度饑餓時無法對事物保持中立一樣,極度崩潰時也無法讓知識和行為保持理智。
情緒優先于真理,我們大多數人的身體可能就是這么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