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媽氣嘟嘟地打電話質問我:“你干嘛把我屏蔽了?”
整的我一臉懵逼,自己點進去一看,才意識到是怎么回事兒。
朋友圈設置了僅三天可見,而我已經快一個月沒怎么發過朋友圈了,所以我媽才誤會了。
被這么一提醒,也發現周圍越來越多的朋友,不發朋友圈,或者朋友圈僅三天可見。
01?
出于好奇,我問了問周圍的朋友,為什么不發朋友圈了?
“發點什么,我爸媽都要在下面評論,要是分組還要被說,累了,我還是去微博放飛自我吧”
“我以前發朋友圈是為了秀恩愛,現在她不在了……”
“我怕發太多我家娃被嫌棄唄,明明他宇宙第一可愛”
“朋友圈,并沒有什么朋友……”
“上班已經很累了,還要假惺惺在朋友圈歌頌工作嗎?不了不了”
“你把心里的傷口說出來,被撒鹽不可怕,可怕的是那個你最在乎的人來撒鹽”
“分組太累了,我又不是藝人,不想搞什么人設”
“點贊評論都靠互動,感覺也是很復雜了”
太難了,發個朋友圈,都要想這么多。
有時候在朋友圈說聲“我太難了”,還要被人說矯情。
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越來越明白,微信好友不一定是好友,朋友圈也不一定都是朋友。
熟練的分組,屏蔽,拉黑,大家都越來越懂得利用規則來展示某種自己。
直到覺得疲憊,干脆就不發了。
02
年輕氣盛的時候,喜怒哀樂都在朋友圈侃侃而談。
人到中年,發現值得說的、開心的事不多了。
大多數時候,生活不過一地雞毛。
而那些成年人真正的崩潰是無法言說的,就像不是所有的難過都伴隨眼淚。
前同事武哥,前司的產品經理,最近突然找我吃飯。
吃到一半,他低著頭,特別不好意思地問我,“你們公司還招人嗎?”。
武哥,可是之前公司最靠譜的部門領導,業務能力一流,公司的三把手,怎么會這么窘迫。
原來,公司今年業務調整,他們整個組被裁了,他甚至愿意降職,公司都沒留他。
找工作,屢屢碰壁,也是沒招,才會想到來問我。
那么難,可是他的朋友圈一點跡象也沒有。
“沒什么好說的,也不想讓我爸媽操心”
是啊,有些事情不能說,有些事情不必說。
許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滿腔心事,各種心酸委屈,字都打好了,想了想,還是刪了。
想到說出口的話,可能會被誤解和扭曲,干脆就不說了。
加班到10點,改著方案,想發一句,“乙方真的太苦了”,想想算了,合作方看了以后不好接活了,也沒力氣分組發了。
感覺自己自拍狀態還不錯,要不分享到朋友圈,想了想上次有好幾個男生說“嘖嘖,亞洲邪術”,大學同學也不好拉黑,看著又鬧心,算了算了。
孩子這次成績終于進步了,要不分享一下,畢竟自己也付出了很多,想到之前高中同桌分享了一篇《全職媽媽,你們真的在拖女性后退》,還是不發了。
朋友圈早就不是當初那個熟人圈,里面有你的老板,你家小區水果店的老板,你孩子的班主任,你八百年沒聯系過的高中同學,你的前同事……
一想到發個朋友圈,可能有那么多麻煩,許多人慢慢也就發得少了,甚至不發了。
好友越來越多,朋友圈反而越發越少。
03
當然,發不發朋友圈都是個人的自由和選擇。
但是,如果有一天發朋友圈已經變成一種負擔,那么退后一步,給自己一點空間也不錯。
即使沒有人看見,即使不發朋友圈,好吃的食物依舊好吃,有趣的電影仍然有趣,旅途的風光依舊美麗。
而你也可以和真正在乎的人,一起做快樂的事。
前半生,忙著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忙著炫耀、展示和訴說。
人生下半場,學著取悅自己吧。
從生活里,找到真正的溫暖和人與人之間珍貴的聯系吧。
不再為了無意義的互動消耗自己,不要總活在屏幕展示的世界里。
去熱騰騰的生活里探索,去過自己的生活,去和懂你的人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在現實生活里,那些真正在乎你的朋友,也不會只在朋友圈關心你。
同樣的,也別忘了關心那些你在乎卻鮮少出沒在朋友圈的人。
也許是多年的摯友,因為工作生活沒法天天聯系,但希望知道你所有的近況——好或不好。
還有遠在故鄉的父母,他們可能是最愛盯著你朋友圈的人,時時刻刻總是記掛著你。
往后余生,去關心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