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閑居在家,讀周作人的散文。就中感受頗深的一點是,周氏的散文可謂是無所不寫。
作為一個沒事喜歡瞎寫幾筆的人來說,總是會有一個難題,就是無話可寫。而在無話可寫的時候,又偏偏覺得自己可以寫些什么。
怎么解決這件事情呢?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辦法。譬如我,以前寫過一些拙劣的書評或影評。多數是因為覺得自己的生活泛善可陳,所以就寫寫“別人的故事”,倒是也自得其樂。但是,畢竟不能長久。很現實的原因是,隨著工作越來越繁忙,似乎不能像以前一樣,用整塊的時間來看一本小說,或者一部電影,也就很難成文。但是,偏偏在這樣的年紀,仿佛內心深處,又有很多情緒需要找一個出口,常常不知從何說起,從何寫起。
最近看了周作人的散文選集,內容不說,深為作者選材之廣泛而折服。
這本散文集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傷心和寂寞都是美的》,選了周作人不同時期的幾十篇散文,頗能代表作家的寫作風格。
這些文章中有書評,有對時政的感受,有對自己性情愛好的娓娓道來,亦有與友人的書信,內容不可謂不龐雜。微舉一例來說說,即《入廁讀書》。
文章先從郝懿行《曬書堂筆錄》卷四《入廁讀書》說起,引出文章的觀點“我是頗贊成廁上看書的”。接著寫各個地方人如廁時的習慣,譬如有的人習慣在如廁的時候抽旱煙,但是作者不喜歡抽旱煙,于是就看書,并說,其實自己如廁看書和別人如廁抽旱煙的性質是一樣的。之后,作者又指出,有的地方的廁所條件不好,想看書也辦不到,自己就曾經遇到過,似乎很遺憾。最后寫假如廁所條件還行,在如廁的時候可以讀什么書呢?作者認為最好是看隨筆,最不好的是看小說。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第一是選材平常,但是于平常中寫出了意思。第二是,對“入廁讀書”這件小事,作者可以旁征博引,仿佛為這個問題做了一番考證。最后,作者的語言雖然平淡,但是有幽默的韻味。尤其是最后一段,鄭重地奉勸讀者如廁的時候該看什么書,讓我感覺到了一種文人的趣味。不過話說回來,能把“入廁讀書”擬作文章標題,本身就有一種幽默在里面。
當然,更讓我深受啟發的則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種情緒,一個小看法,其實都可以為文。雖然我在很久之前就知道東坡居士能夠“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成”,但總認為那是天縱之才才能擁有的“神通”。但是,最近讀了周作人的散文,覺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也不錯,這原也是當日初入核桃林時,姚老師與我們分享的話,這幾年諸事紛繁,世相紛擾,似乎離這句話越來越遠。近日又能想起,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