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曾國藩,人們總會想起市面上關于和成功學有關的曾國藩成功心法、曾國藩做官秘籍、曾國藩馭人之術等等書籍。在現在一些人的有意為之之下,曾國藩似乎成為了成功學的代名詞,在曾國藩的身上,似乎有著金燦燦的功名利祿,有著通向成功的捷徑。“做官就學曾國藩,經商便學胡雪巖”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語。
其實,如果說曾國藩真的有什么成功秘訣的話,那就是他所說的那句,“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縱觀他的一生,他能夠十年之內七次擢升的朝廷高官、能夠成為學識淵博修身律己的理學大師、能夠成為平定太平天國中興能臣,靠得無非“至誠”、“至拙”兩點。
一、至誠
至誠,就是曾國藩對自己、對任何人都真誠相待。對待自己的下屬幕僚,他從不擺什么官架子,對他們悉心教導,言傳身教,努力使他們都成為能夠為國為民有所裨益的能臣干吏。在他的軍營衙屬,技能辦公行政,又能像在家中學校那樣,得到曾國藩這位師長父兄的真誠教導。對于同朝為官的其他大臣,他都是以誠待之,即使是有利益政見之爭,也不會背后捅刀子,使用什么陰謀詭計,總是實事求是、以實事實際說話。對于國家朝廷,他則更是赤誠相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哪怕是對于那些被他舉薦為一省巡撫、卻先后因個人私利(功績名望等)而與他分裂對立的左宗棠、沈葆楨,曾國藩也先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直至最后無法挽回,曾國藩也還是曾未在背后說他人不是,還教導晚輩不要對長輩之事妄加評論。而對于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他則更是開誠布公進行反省,從不遮蓋掩飾。
正是他的至誠,吸引了當時天下相當一部分的精英聚集在他的周圍,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李元度等先后做過他的幕僚,天下近一半的總督巡撫出自湘軍派系,曾國藩也成為當時除了慈禧皇太后外最有影響力的漢族大臣。湘軍派系的崛起,更是使得漢族官僚成為滿清朝廷絕對不可忽視、甚至是能夠左右時局的主導性力量。
二、至拙
至拙,就是曾國藩做任何事情從不投機取巧、想著走捷徑, 他總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做事情。考科舉讀書的時候,曾國藩不背完一本書絕不背下一本,一遍記不住他就兩遍三遍四遍的記憶,直到記住為止;在翰林院做編修的時候,其他翰林出去嬉戲游玩,他則每日做日課、讀書練字寫文章,厚積學識,律己修身;治軍作戰之時,他則穩扎穩打,“選士人,領山農(親自選擇忠信守義的讀書人帶領老實淳樸的農民)”、“結笨寨、打呆仗(按照嚴格的標準安下營寨,用保守卻可靠的方法實施作戰)”,從招兵選將、安營扎寨到行軍布陣、戰略謀劃,扎扎實實、循序漸進、步步為贏,從不貪功冒進、急于求成,從不奢求“一口吃個胖子”,先確保營寨后方安全、立于不敗,再通過一點點的蠶食敵人、徐求獲勝;成為朝廷重臣、治理政事之時,他則凡事力求細致周全,從不馬虎從事,盡心而為。
此外,對于立志成為圣人的曾國藩,更是從二十八歲那年開始做日課,每日堅持早起、讀書、練字、記日記,幾十年堅持不懈,并留下了上千萬字的文字著作。
可以說,正是曾國藩“至誠”、“至拙”這種最不討巧、最不走捷徑的人生哲學,卻成就了他人生最大的捷徑:中同進士后,十年之內七次擢升;以在鄉丁憂官員身份率地方鄉勇民兵剿滅太平天國叛亂,成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引領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之先河,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派遣幼童留美;開設近代散文“湘鄉學派”,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個半完人中的“半個完人”……
天道有常。世間從不會虧待那些對世界充滿誠意之人。踏踏實實、認認真真走好人生每一步,將會成為我們人生的最大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