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的一件文物是東漢(25-220年)時期的陶俳優俑,于2006年12月為配合明達玻璃廠的建設,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金堂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在清理金堂縣趙鎮沱源社區李家梁子墓地M23時出土。該俑為夾砂灰陶,中空,各部分模制后對接。男性,上身長,下身短。頭戴平巾幘(zé),額上有三道皺紋,瞇眼,小鼻高聳,張嘴,吐舌,上排牙齒整齊露出。面部豐滿,喜笑顏開。上身赤裸,縮頸聳肩,雙乳下垂,腹部圓鼓。左手執鼓,右臂半彎、手握一鼓槌,但已遺失。褲子滑落于小腹以下。坐于圓鼓上,左腳曲蜷踩于鼓上,右腳前伸。巾幘和鼓面涂朱。通高60厘米,肩寬20厘米。此俑刻畫出一個手舞足蹈、表情滑稽、正沉醉于表演之中的藝人形象。
根據漢代史書對于俳優的記載,從相關文獻結合后人的注釋,可以總結出俳優的以下幾條特征:1、俳優地位低下,主要供觀眾笑樂。2、俳優有時 “擊鼓歌吹”。3、俳優的表演很低俗。4、俳優也表演“裸戲”。俳優很有可能都是男性,常以 “俳優自居”者或被認為似俳優者都是男性。此外,有文獻記載俳優是侏儒,或是侏儒在俳優這個群體中很有影響,如《樂府詩集》卷五十六《俳歌辭》中:“一曰《侏儒導》,自古有之,蓋倡優戲也?!薄墩f文》曰:”俳,戲也。”但并不是所有俳優都是侏儒,先秦時期已經有正常人來從事俳優這個職業。如“俳優淳于髡(kūn)、優孟”不再是侏儒,淳于髡長雖“不滿七尺”,但怎么也不能算是侏儒;而優孟“長八尺”,漢代的一尺相當于今天的23.1厘米,優孟的身高在漢代應該算高大了。但相關學者根據對考古和文獻的比較、橋接,認為這種陶俑的形象卻是漢代俳優中的侏儒。
俳優實際上是一種通過丑謔、滑稽的表演娛樂觀眾的一種藝人,表演時還伴以鼓樂、歌唱。漢代還有一種與俳優關系非常密切的藝人——倡優,但由于文獻語焉不詳,所以后人多將俳優和倡優等同視之, 這給我們辨認俳優俑的形象造成了一些誤會。
倡優、俳優都屬于優。優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主要從事滑稽、歌舞、競技、音樂等表演娛人。馮沅君先生(《古優解》、《古優解補正》,《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曾利用歷史文獻結合西方的研究成果對古代優的起源、技藝、特征、影響等方面有過詳細的研究,至今仍是研究古優的經典之作,文中將俳優、倡優統歸為優,并未詳述二者的區別。以后有人意識到二者之間存在區別,如翟麥玲(《倡優、俳優與侏儒——漢代藝伎考系列之一》,《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 1期)認為倡優以音樂表演為主,俳優以言語滑稽逗笑見長,并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孫崇濤、徐宏圖也有類似的看法(孫崇濤、徐宏圖:《中國優伶史綱》,《戲劇藝術》1989年03期)。
然而,漢代倡優范疇很廣,基本上等同先秦時優的概念,《說文解字》:“優,饒也……一曰倡也?!贝颂帉灥韧诔墩f文解字》是東漢的作品,可見漢代倡的含義擴大。段玉裁在注釋 “俳”字時候也這樣認為:“以其戲言也,謂之俳。以其音樂言之謂之倡 ,亦謂之優,其實一物也?!睆某珒灥谋硌菀部梢钥闯鰸h代倡優范疇很廣,倡優表演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滑稽逗笑。
優俑雖然最早出現于中原地區,但在中原地區并未流行。秦滅巴蜀之后,中原地區對四川影響力增加。西漢中期,受中原漢文化影響,四川地區考古學文化發生了一次大的變化,先秦時期巴蜀土著文化已經演變成為具有區域特點的漢文化,俳優俑也應是受中原文化影響的產物,但是傳至四川以后流行,且發展出許多特點,形體變大,制作更為細膩,表情更夸張、傳神,所以才會被認為具有漢代四川區域特點的藝術品。
俳優俑的流行和四川漢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系。漢代四川經濟富庶,《漢書·地理志》也說:“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南賈滇、棘僮(zhuàng)西近邛、莋(zuó)馬旄(máo)牛。民食稻魚,亡兇年憂,俗不愁苦”。富庶的經濟為厚葬提供了經濟基礎。《華陽國志·蜀志》曰:“故工商致結駟連騎,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設太牢之廚膳,歸女有百兩之徒車,送葬必高墳瓦槨,祭奠而羊豕夕牲,贈襚(suì)兼加,赗賻(fèng fù)過禮,此其所失。原其由來,染秦化故也。”在這種厚葬的氛圍下,用俳優以及其它大量陶俑隨葬成為四川東漢墓的一個重要葬俗。
俳優經常在以下一些社會活動中出現:
1、宴飲、聚會等娛樂活動經常有俳優出現,以供觀眾“娛耳目而樂心意”,這應該是俳優最主要的功能。但文獻所記載的俳優活動范圍多限于皇家、貴族府中,目前出土俳優俑的漢墓規模雖然都相對較大,但并不一定都是皇家貴族,有些墓主可能是中下層的官吏或者平民,這也說明了漢代俳優活動范圍已經擴大到中下層社會中。
2、喪葬活動。俳優在本應莊重、悲傷的喪葬活動中出現。
3、應用于墓葬之中進行娛神、升仙。
4、可能參與祭祀活動。
5、俳優的形象還被制作成陶俑作為小孩子玩具。俳優的滑稽性最討孩子喜歡,所以其形象還被制成陶俑作為商品,這和墓葬中出土的俳優俑可以相互印證。
俳優的前三條功能都與喪葬有關。人死之后,俳優俑進行表演,給憂傷的氣氛增加了一絲歡樂;然后將俳優俑葬入墓中,使墓主不僅生前享受俳優的表演,死后仍然希望在陰間繼續得到俳優所帶來的快樂,或許還有娛神的功能,助墓主升仙。
其實小生最早看到這件陶俳優俑的時候,是在小學的音樂課本的封面,當時感覺這是一個活靈活現的說唱藝人,還可能是音樂的啟蒙人之類。而從此次分享了陶俳優俑的來源后,才知道其實它不單單是一個說唱角色,其背后還有更多的故事等到被發掘。
參考文獻:
1、索德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毛求學(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汪健(金堂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四川漢代俳優俑——從金堂縣出土的俳優俑談起》,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KY201300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