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周末晚,去樓下快遞柜取了快遞回家,剛進電梯,一對母女也跟了進來。
女孩的抽泣聲引起我的注意,見她滿臉淚痕,眼睛和鼻頭通紅,就忍不住塞給她一張紙巾。
女孩沒有抬頭,只是接過紙巾,哭得更厲害了,眼淚撲簌簌掉下來。
媽媽聞聲扭過頭來,瞪了女孩一眼,一邊拿過女孩手中的紙巾幫她擦去眼淚鼻涕,一邊氣狠狠地開口:“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難管了,不愿上輔導班就逃學,還不回家,讓我一直找到天黑……”
她還沒說完,電梯門開了,我只能同情的點點頭示意離開,回到家好久,心里卻一直五味雜陳。
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們的童年時光都被輔導班和課業占滿,快樂似乎對一個孩童來說都不是那么容易。
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可謂不好:科技帶來極大的便利,物質極大豐富,信息泛濫,娛樂多樣化。可同時,社會變化太快,成功學被大肆鼓吹,高強度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壓得人喘不過氣。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抑郁癥會成為一種社會病。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平時嘻嘻哈哈的人,會在你看不到的角落結束生命。
從前的歌詞會唱:“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快樂其實也沒有什么道理 ,快樂就是這么容易的東西。”
快樂真的容易嗎?最近,陪兒子讀了一本繪本——《快樂的母獅子》,深受啟發。
《快樂的母獅子》是《快樂獅子經典繪本系列》中的一冊,作者是獲得過凱迪拉克金獎和銀獎的大畫家羅杰·迪瓦森和他的妻子路易絲·法蒂奧。
《快樂獅子》繪本被稱為“繪本屆的獅子王”,1954年首次出版就斬獲多項大獎,還被出售了12國版權,出版了二十多種版本。
而《快樂獅子經典繪本系列》另外9本(包括《快樂的母獅子》),是迪瓦森夫婦歷經30年創作的續集,但從未集結出版過。現由中信出版社多方輾轉搜集全,又經過高難度的處理還原,才有了這套唯一全10冊典藏版本。
經典繪本總是會用最簡潔生動的語言,告訴你最深刻的道理,這本《快樂的母獅子》也不例外。
繪本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園里,快樂獅子受傷了,被送進動物醫院。快樂的母獅子發現,快樂獅子不在,在壕溝外觀賞的人就少了很多。在朋友的建議下,母獅子先是采摘花草,當做鬃毛裝飾自己,獲得人們的稱贊和喜歡。后來,它在管理員兒子弗朗索瓦幫助下,用真實的毛發編織成華麗的鬃毛,吸引來了更多的游客和關注。這時,快樂獅子回來了,快樂的母獅子毫不猶豫地扯下假鬃毛,變回短毛母獅的樣子。它依然很快樂,因為,它又可以和快樂獅子在一起了。
母獅子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取悅別人,獲得贊美認可,固然能獲得快樂,但做自己,快樂才能持久。
當然,你會反駁我,社會要求那么多,做自己哪有那么容易!
其實,人生來都是本自具足、形神合一的,做自己本是天生自然的事。只是經過成長中多方力量的撕扯、錘煉,我們才變得分裂、焦慮、扭曲、痛苦。
就像母獅子說的那樣:人類還真是奇怪。
自以為擁有思維,智慧超越地球有史以來所有物種的人類,很多時候,不過是自己思維的囚徒。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為自己設限:不是不可能,不是做不到,而是我們以為做不到。
快樂很難嗎?做自己很難嗎?
如果我們能像母獅子一樣,遵循內心的聲音,活得簡單、通透,接納自己,做自己,快樂就是一種由然而升的體驗。
快樂與不快樂是一體兩面,有快樂就會有不快樂。
故事里,母獅子也會不快樂:第一次是與快樂獅子分開后,因為孤單而不快樂;第二次是發現因為快樂獅子離開,看它的人少了很多,它“哭笑不得”。
可快樂的母獅子并沒有一味追問自己為什么不快樂,而是在朋友的建議下采取行動。
不論是用鮮花還是用毛發,它努力裝飾自己,包裝自己,成功吸引來了游客。
因為得到游客的關注、贊美和喜歡,母獅子“笑得別提有多開心了”。因為成為最有名、最受歡迎的獅子,它有了“從沒覺得這么有趣、這么快樂過”的感覺。
亞當·斯密說:“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贊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為中得到的價值。”
人都有被認可和得到支持的內心需要,這是我們作為社會人的天性,也是我們進一步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
成人如此,孩子也一樣。
對剛出生的孩子而言,外在還是一個混沌未開的世界,無所謂你我,要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體會到“我”的存在。
對幼年的孩童來說,他依然不知道“我”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他的自我認知和評價,會經歷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
作為他的生命最初的重要他人——父母,你的愛、陪伴、微笑以及肯定鼓勵的言語,都會被他內化,成為他自信心和安全感的來源。
他會因為父母的陪伴和贊美而快樂幸福,也會因為父母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而自我接納。
無條件的接納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也是母獅子最值得被稱贊的地方。
當快樂獅子回來后,母獅子扯掉鬃毛,變回原來的樣子。即使包裝過的形象帶來的贊美和榮耀,讓它前所未有的開心快樂,也毫不留戀。
母獅子深知,人們愛的是它扮演的角色和它精心裝飾過的外表,快樂獅子愛的才是真實的自己。
人們給予的喜愛和贊美,可能會因為謊言的拆穿被收回。就像躲在人設背后的明星,人設崩塌之日,也是星途終止之時。
而快樂獅子的陪伴和愛,建立在信任、了解的基礎上,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母獅子堅持做自己的勇氣和智慧,就來源于對自己無條件的接納。
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全然接受,才不會在誘惑前失去定力,才能在紛亂中不迷茫焦慮。
“玉不琢不成器”,孩子需要約束和引導,但他們更需要一個快樂的童年。
社會變化是很快,競爭確實很激烈。可在人生這場超級馬拉松里,拼得不是一時的爆發力,而是底氣和耐力,需要源源不斷的能量補給,也需要一種定力——按自己的節奏跑完全程。
靜下心來,放輕松,給孩子講一本有趣而深刻的繪本,是最好的陪伴方式之一,也是最好的賦能方式之一。
父母灌注在他們內心的愛和肯定,是他們堅守自我最強大的定力,也是他們面對人生風雨最強大的精神力量,更是他們一生快樂的起點和源泉。
寄希望于“先苦后甜”的我們,究竟拿什么保證孩子未來的幸福快樂?
違背成長規律和孩子天性的教育,也許會有階段性的成果,但注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北大弒母案”的吳謝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誠如所說,“世界上比貝加爾湖還要清澈的是孩子們的笑眼;比鉆石還珍貴的是孩子們的笑臉;比百靈鳥歌聲還動聽的是孩子們的笑聲。”
愿我的孩子以及天下更多孩子都能在歡聲笑語中成長,愿他們一生都能擁有發自內心的快樂,都能如初生般笑容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