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眾包(百度百科)
眾包需要一定的參與人數
- 眾包項目必須依靠人群參與才能成功。眾包時,參與是自愿性質的,而且需要調動到大規模的人際網絡才能讓這個項目初具規模。所以要想眾包項目成功,參與的人數至關重要。
杰夫·豪(Jeff Howe)在《連線》雜志里第一次提出了“眾包”一詞,用以描述把問題和任務分成小塊,然后公開呼喚群眾志愿參與的現象。- 眾包正在影響改變著很多領域。類似搜尋格雷的臨時性的項目催生了更為長遠的計劃。人們開始調動大規模協作來應對人道危機和自然災害。
“公民科學”不僅是通過眾包收集分析數據,也預示著一個全新規模的科學創業時代的到來,全體科學知識創造者通過移動設備就可以開始研究。
眾包的關鍵原理是分布式計算。
圖片來源于網絡
應急服務也在利用眾包
- “災難維基”(CrisisWiki)是一個可以編輯的災難應急資源目錄,它受“颶風維基”(HurricaneWiki)和東南亞地震海嘯博客啟發而建立。
- “Ushahidi”(斯瓦希里語,意為見證和目擊)接著建立了“Crowdmap”平臺,實現了災難信息的眾包,這在2010年海地地震和一個月之后的智利地震中派上用場。
眾籌是眾包的一種變體。
- Spot.us讓記者張貼出即將開始調查采訪的新聞報道,讓人們提供經濟支持,記者達成采訪目標后,才能收到這些資金。
- 眾籌平臺 Kickstarter.com允許任何人發布需要資金的項目,并設立對不同數量投資的回饋,同時設定籌集多少資金的期限。
眾包的成功要素
- 倫敦經濟學院的夏爾馬(Sharma)最近把讓眾包項目成功的要素總結如下:
1.要有遠景和策略。需要讓參與者覺得眾包項目意義重大,從內心敬畏其目標。
2.人力資本。把一大群擁有各種不同技術、能力和素養的人們吸引進來是一大關鍵。
3.基礎設施。移動通訊和網絡工具的組合讓人們易于貢獻,并把貢獻積累起來。
4.聯系和信任。成員之間的順暢溝通、人群和意見領袖的認可等,這些條件讓協作順暢。
5.外界環境。外界條件可能改變一切,深刻影響眾包項目的成敗。
6.人群的動機調控。需要考慮有多少志愿者和項目資助者的意愿一致并且擁有共同的價值取向。
管理模式
- 眾包通常采用中央管理的模式,或者用星型結構管理,將來自各地的投入集聚到一起。
- 如果管理志愿者的方式更為松散自由,并且使用社會化媒體管理生產,那么就可能形成一種全新的經濟生產模式。這種“社會化生產”和傳統企業和市場的模式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