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的時候,自己一開始對學習是沒有很大興趣的,基本上是母親一直在推動著自己前進。
基本上高一老師在上面講課,自己就是在下面畫畫或者看漫畫書。唯一的一些努力就是老師要考試的這些才會稍微上心,所以自己當時的成績非常的普通。
高二的時候,剛好一個親戚成為我們班的班主任。她把我調到第一排,然后旁邊安排了一個學習非常努力勤奮的同學。在這個同學的激勵之下,自己也開始努力學習,和他一起競爭。
接著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班主任說你們要好好讀書學習,上了大學就會很自由,不需要學習的這么苦了。
當時這句話給了自己一個愿景,每當自己在高三沖刺的非常辛苦的時候,想想為了自由而奮斗就咬牙堅持了下來。
在高三階段,自己從平時班級20多名,成功逆襲成為班級第2名。結果并不重要,關鍵是這個過程。這個努力奮斗的過程,使自己受益良多。
內在驅動力是一個人持續(xù)精進的基礎,自己的毅力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逐漸變強的。
目標也是驅動一個人變得有毅力的重要因素。當時自己的目標是考上北大,現在想起來這個目標很可笑,因為自己當時的實力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就是因為這個高大上的目標,也讓自己變得異常雞血,每當自己打算出去玩,住不住的時候。
自己就對自己說"你是要考北大的人,你怎么可以這樣?”
自己馬上就可以克制住自己玩的欲望,安心坐下來繼續(xù)學習和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感受到了專精的美妙,經常學習看書的時候會常常忘記時間,特別是自己喜歡歷史和文學,常常體驗到心流的感覺。
因此當時整個人的狀態(tài)是非常好的,對自己非常的有信心和成就感,總是可以持續(xù)實現目標。
通過這段學習努力的經歷,自己對內在驅動力的理解更加深刻。
那么內在驅動力的要素有哪些?
第一,是自主。
比如自己高三學習的時候,回家學習的時間表是自己安排的,父母沒有干涉過,自己感覺自己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好。
第二,是專精。
自己在高三學習的過程中,漸入佳境,持續(xù)專注地學習,可以體會到心流的巔峰體驗,因此自己可以持續(xù)地做這件事情
第三,是目標。
當時自己的目標是北大,在這個非常高的目標驅動下,爆發(fā)出了巨大的潛力。
這三點使自己在工作之后也一直使自己受益。
所以經常有朋友問我,為什么你可以持續(xù)早起600多天,還可以每天堅持寫作和輸出,還可以減肥等等……
自己反思和總結自己過往的經歷,這也許和自己的這段童子功有關系。
在那個時間段,自己已經錘煉了自身初步的意志力。只是自己兩年前把這種力量重新喚醒了,很快自己就能進入狀態(tài)。
找到自己內在的驅動力,我們可以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可以持續(xù)地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