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道德仁義的人生態度,只要心存道德仁義,那也是積善之人,當然命數就控制不了他。我們再復習一下孟子說的,「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上天給你的福報。上天給你的,誰都搶不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為善覺得自己很快樂,愈做愈歡喜都不疲憊,樂善不倦。「此天爵也」,上天給你爵位、福報。
故事一 、
《三字經》當中有一個故事,就證明了他是義理再生之身,整個人生命運一百八十度轉過來。哪一句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重點在這個義字,他是義理再生之身。竇燕山,燕山是他的出生地,因為他后來太受尊崇,人家不叫他的字、不叫他的名,直接用他的出生地來稱呼他,叫竇燕山。
他從小喪父,結果當他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兒子。有一天夢到他死去的祖父告訴他,他爺爺告訴他,「你命中沒有兒子,而且壽命很短,應該要趕緊及早行善事。」諸位朋友,哪兩件事不可以等?行孝跟行善。祖先愛護子孫,在夢中啟發他。結果那一天以后,他念念想著多做一些善事。
他有一個仆人偷了他兩百千錢。兩百千錢不少,結果這個仆人心里也很害怕,就寫了一個契約,把他的女兒留下來,說我賣掉這個女兒來償還我拿走的錢,掛在他小女兒的手臂上,然后就遠走高飛。而竇燕山并沒有生氣,也沒有遷怒于這個小孩,他燒掉那個契約,把她撫養長大,又幫她選擇了一個好的對象。以德報怨,難得。我相信這個仆人最后知道了,也會感動得懺悔自己。這是舉了一個例子。
包含他整個家族婚喪喜慶,人家假如沒有錢,他都會去幫助這些族人;而且他很重要的是辦學校,給親戚的后代,還有沒錢讀書的小孩,哪怕跟他沒有親戚關系,他都給他們讀書,造了數十間的書院。造福的人,以至于時間就很長,可能是好幾代的人都受他福蔭,然后他還買來數千卷的圣賢書。
結果他這樣不斷積德行善,后來有一天又夢到他祖父,他祖父告訴他,「上天因為你積了很厚的德,所以延壽你三紀」,一紀是十二年,延壽三十六年,「然后賜你五個兒子,個個都是貴顯榮耀,而且你一定會得善終。」后來他五個孩子全部很有成就,他活到八十二歲,延壽三十六年,本來才四十六歲的命而已。結果他八十二歲臨終以前還洗澡,然后歡歡喜喜跟他的親朋好友道別,然后談笑風生,最后眼睛一閉就走了,就say hello之后就走了。好不好?五福臨門,最后就是死了沒有痛苦,請問大家你現在一百個人找幾個人死的時候自在?「我走了,拜拜」,就走了。那是功夫、那是造化!現在一百個有九十個在哪里走?大家好好努力。晚年在醫院,任人宰割,他給你割一下、插一個管子,你那時候連說NO的權利可能都不一定有,是不是?人要五福臨門,竇燕山是好榜樣,可以效法他。
所以孟子也期許我們要養天地的浩然之氣,從此的人生就是情義,夫妻要有情義、朋友之間要有情義;恩義,不忘父母、不忘所有對我們有恩的人;道義人生,對下一代好好教育他們,心量再擴大,對整個民族世界的下一代,我們能做多少,盡力做多少。
用心將圣賢文化帶給全世界,造福全人類,感恩學習!
故事二 、
明朝有個人叫袁了凡,曾經遇到一個算命很準的人,說他未來的事情全部驗證。當時袁了凡心里就有了一種“順天應命”的人生態度,覺得人的一生全部都是注定的,所以隨它去,自己也不去努力。有一年,他去拜訪一位名叫云谷的禪師。云谷禪師對他說:“你知道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修養內心,增加道德,就可以改變命運。”并跟他說了很多過去的經典。袁了凡告訴禪師,按算命的說法,他自己考不上進士,而且沒有兒子。云谷禪師問:“你自己想一想,你能考上進士嗎?應該有兒子嗎?”袁了凡想了很久,說“不應該”,并承認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點,性格急躁,心胸不夠開闊,不能容忍別人,有時還仗著自己的聰明來壓別人,非常任性,說話不注意,脾氣不好,冷漠,喜歡喝酒,經常不睡覺徹夜玩,不保養身體等。他認為這些都說明自己道德水平不夠,也不應該在人間有福氣。云谷禪師說:“孔先生算你不登料第、不生兒于,這是天之作孽,是你前世所作的業報,是可以違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盡力去作善事,多積陰德,聚集自己所作之福氣,哪里自己會得不到享受呢?《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書》也說‘無命無常,修德為要’,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沒有很長的壽命、沒有很好的福分,如果修自己的德,可以延長壽命,可以讓家里變得很富有。古人不欺人。所有幸福都是我們自己求得的。禍福不是天掌握,也不一定完全是天注定的,一定要靠自己去改變。很多人家里一天到晚吵架,學佛修心之后,念經了,脾氣改好了,大家相互尊敬,就改了自己的命。”袁了凡就開始懺悔自己。他原名學海,從這一天起就改名叫“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再墮落“凡”塵當中,所以叫“了凡”。并且他說要做三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云谷禪師給他一個功德本,讓他每天記錄自己做過的事情。從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著自己不放任。多年以后,袁了凡改變了,不僅兒孫滿堂,而且功名滿滿,是歷史上少有的“文理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