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情與法,有一個底線
“法律,至高無上。”幾乎是所有民主國家的宣言。每個國家都在法制化的道路上前進或者后退,更新或者倒逆。
說起法制化,我們的鄰國韓國就有非常明確的體系。“樸槿惠丑聞”已經發酵了數年,直到今年才有定論。為何審判會長達
幾年?因為法制。在法制社會中,民意會被盡可能的采納,但是,法律才是裁定一切的標尺。樸槿惠案從取證調查,傳喚證人,拘禁當事人……等等都是按照法律章程來執行。
何為法律?背叛世人民意,也要遵從守則。記得羅馬有一個雕像,捍衛法律地位的人眼睛被蒙住,為的就是能做一個“包青天”。同樣,法律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當“樸槿惠案”塵埃落定,真的佩服韓國司法體系。頂住民意也要完成法律使命,這才是一個司法捍衛者要做的事情。
? 另一部韓國電影《熔爐》,也是社會法律體制化的表現。被害人是一個上小學的女孩,卻遭受如此痛苦。家人的上訴卻始終不能得到滿意的回復甚至讓我產生“法律是個廢物”的幻覺。還好最后結尾還是善終,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被害人得到社會溫暖的接納。
近期的“昆山反殺案”最為輿論所討論。但是深究當前的法律,致人死亡的電動車男子是要入刑的。當所有的輿論都在說紋身男的暴行以及他的社會背景。紋身男成了“黑社會”“社會不穩定分子”。電動車男子成了所謂受害者(也可以說就是受害者)。原先某一法院的官方微博曾點評,該電動車男子應入刑。該說法按照法律并無過錯。畢竟法院是依法辦事。
但是群眾輿論是有用的,顯而易見當前的法律在某方面有非常大的漏洞。可以說“昆山反殺案”著實極大推動法律的進步。
說到底,情與法的結合,重點不是巧妙的結合,而是法怎樣在情面前,能夠守住那最后一絲底線,讓法能夠全身心去約束別的行為,整頓秩序。
這篇文章從構思到落筆墨跡了百十來天,甚是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