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相信一粒紐扣它有使命嗎?
生活中,差不多每件帶扣衣服剛買來的時候都有1-2顆備用紐扣,關于這顆紐扣,你是如何處理的?我會把它剪下來,放到一個盒子里收好。日子漸漸過去,新衣穿成舊裳,有些衣服的扣子還是完好無損,但是有些卻在中途掉過幾次。因此,就在這個小小的盒子里,有些備用扣子發揮了它的使命,而有些卻被永遠保留。這不是一個傷感的故事,因為每當我們打開盒子再一次看到這顆扣子的時候,會想起那件衣服,和它有關的故事。
? 每一顆紐扣,都能想起以前的記憶。
陶云林,西塘鎮大舜村第一家紐扣個體戶。
17歲初中畢業就跟著父親和叔叔出去做師傅的老陶,帶過江浙滬這一代很多紐扣工廠。因為那時做貝殼紐扣很有名氣,好多工廠主動找過來請他們去。 就在大舜中學校辦紐扣工廠做師傅這段時間,老陶辦起了工廠。
“那個時候,我們個體戶人家都看不起的。”
老陶的父親很早就開始在家里下紐扣了,那時老陶只有七八歲。對于那個時候,他的記憶并不是很完整,只是依稀有著父親踩著下料車,每天每天咕嚕咕嚕發出聲響,父親要快些下完這些貝殼,好趕上賣給輪船碼頭那邊的一個紐扣廠。一些聲響、氣味、觸感給人們帶來的記憶,一輩子都忘不了。
經過十年的磨煉,所有事情都豁然開朗起來。除了做貝殼紐扣之外,老陶又做了當時的行貨兒有機玻璃,就這樣慢慢的,老陶從一家家庭工廠變成了如今的服裝輔料工廠。
? 在西塘,紐扣博物館家喻戶曉。
沿著長長的石板老街-計家弄走走逛逛,會發現有好幾處被保護起來的老宅子,其中隱藏在老街最深處的有一家中國紐扣博物館。
老陶的父親,曾經在這里工作。
曾經生產過成千上萬貝殼紐扣的老工具,安靜的成列在博物館里,它們的身上,有歲月流過的痕跡:包漿的木架、泛黃的軸帶、開出銹花的金屬件……這應該是老陶父親畢生最后的作品。這些拼湊出來的老工具,每一件都有一百多歲。你大可走上前去撫摸它,甚是稀奇,你還可以自己動手做一顆紐扣,然后帶回家。
博物館里有一位老工匠,每天都在這里跟過往的觀眾演示貝殼紐扣的制作流程。它有7道工序:落料、磨面、造型、打孔、去皮、漂白、拋光。游客多的時候,工匠就會覺得特別有儀式感。也正是這種傳遞,我們賦予了這顆扣子使命。
? 一代人的技藝,一代人的生計。
“西塘人在貝殼上‘摳’出了70億元的產業”,這幾厘幾毫小小不起眼的扣子,居然創造出了如此巨大的價值。
如今的西塘,紐扣已經成為它的代表。“現在全國基本上都知道我們西塘是紐扣之鄉了。”老陶很是自豪。
“貝殼紐扣,肯定是要一直做下去,就是說怎么去做好、做強。現代化設備的投入是一個方面,技術人員的創新和其他原材料開發……”
擁有百年歷史的貝殼紐扣,單位以毫厘計算的小小紐扣,大舜人將自己的故事記錄在此,看似雖小,卻格外精致。而于萬千西塘人家中,老陶一家人,將這份產業的發揚變成自己的使命,在傳承與創新的路上,一路馳騁,從未回頭。
紐扣機里老滾軸轉動著歲月,如今,我們也繼續向前,找尋那些印刻著時光的美。
聊一聊丨關于紐扣,你有哪些特別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