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愈發對祖先的過往感興趣。他們曾經過的生活,他們曾經用過的物品,他們吃過的東西,他們生活的環境....
這種好奇也就只能寄托在古裝電視劇中,細細地回味這每一個鏡頭。
后來在圖書館,徽州古鎮這個詞走進我的世界,我貪戀地讀著每一個文字,看著一張又一張黑白的照片,自己腦補出徽州古鎮的架構,總想著什么時候能踏上那樣的土地,去緬懷先人的生活。
是的,沒有穿越的命,也只能去一些古鎮轉轉了。
每一個古鎮,除了裝著古人的故事,也裝有我們的故事。
出乎意料,我去的第一個古鎮并非是徽州的古鎮,而是廣西賀州的黃姚古鎮,它正是我對古鎮的啟蒙探索。
這個發祥于宋朝年間的古鎮,有著近1000年的歷史,占地面積很大,在那兒,不同于一些虛無人煙的文化古跡,有許許多多的當地人依然居住在那兒,每天,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黃姚古鎮早上八點之前,晚上十點之后,便會帶你穿越。在這兩個時間 ,路上不會有熙熙攘攘的游客和旅行團,清靜又干凈的街道帶給你最原始的視覺享受,仿佛時間的長河沒有在這里留下任何痕跡,路還是由那樣的大石頭砌成,每家每戶的房子像是一個模子出來的,但又不盡相同,總是會在屋檐掛上一兩個大紅燈籠,頗有一種過節的氣氛。
這種昏黃的調調,那便是記憶中的感覺??赡芪疑陷呑右彩莻€黃姚人吧,不然為什么總有種熟悉的感覺?
黃姚古鎮的自制辣椒尤其多,每家每戶都能看到一罐又一罐存放著,在路上也能偶爾聽到村民的吆喝,嘗一口辣椒,跟以往吃的不太一樣,這是一種新鮮的辣,開胃的辣。
去的時候正是初秋,微微有點冷,走在小路上,人不自覺得變得安靜了 ,思緒飄到了遠方,半睡半醒,似在夢中。
難怪有句老話啊,叫夢回黃姚。
第一次總是美好的,離開之后總會期盼著下次別樣的相遇。
大三的時候去黃山采風,那時正值梅雨季節,綿綿細雨跟古村落尤為搭配。
黃山不只因為黃山聞名,其處于黟縣的西遞、宏村更是吸引著無數人。
剛到黃山的時候,半夜2點多,暴雨,搭了17個小時的硬座令每個人都疲憊不堪,又碰上一場大暴雨,同學們都有點崩潰。
搭上那輛搖搖欲墜的大巴,大顆大顆的雨滴落在大巴上,落入我們的耳 中,一群人昏昏睡睡地便到了西遞。雨勢變小了,天也亮了,一群人拿著一堆行李就那樣闖進了西遞。
西遞的石板路并不好走,一條又一條的小路縱橫交錯著,長得都一個樣 ,同學們跟大叔左竄右竄才到了落腳的地方。
女生住的地方就是一個小屋子,沒有窗戶,小小的空間擠了7張上下床, 10幾個人共用一個衛生間,其他什么東西都沒有。
那段時間正值梅雨天氣,每天都有下不完的雨,衣服洗了永遠不干,鞋子白天濕了,晚上就得吹干,屋里的地板永遠都是濕噠噠的,似乎空氣都發潮了。
白天的時候,各個小伙伴游走在西遞各個地方,拍片子,做調研,吃美食,一到飯點邊跑回客棧吃著那么一丁點的飯菜。
那段時間,感覺一整天都是餓的。
到了晚上,一關上燈,黑漆漆的一片,聽聞這個小屋子是由柴房改造而成的,在這小屋子生活的一個多星期,大家都感覺當了一回黑心作坊的女工人。
除了我們學校,也能看到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是美術生 ,拿上作畫的工具,凳子隨處一擺,西遞哪兒都是風景。
由于天天都在下雨,小伙伴干脆都穿起了在當地買的一種木屐,一步一步,走在石板路上,一聲又一聲的回響,撐上一把傘,總有種古代女子的感覺。
西遞古鎮被人稱為明、清古建博物館,一條條街巷鋪地的青石,白墻黑瓦馬頭墻,潺潺的溪流,盡管是街頭買山藥糕的大媽,坐落在這里面, 處處都是一副美景。
西遞的古民居大多都沒有人居住,屋內大都設有一個有意思的“天井” ,據說雨水為財,村民們為避免財源外流,因而設置天井,房頂的雨水匯集于天井內,俗稱的“肥水不外流”。
村落前面有大片的油菜花,清晨傍晚,總有很多的采風的學生駐守在這里,把大自然的美記錄在畫紙上、鏡頭里。
當時小組計劃拍攝一期西遞美食節目,某一日閑逛中,我認識了一位拔筍的村民,阿姨人很好,雖然話不多,但是非常樸實,帶著我們一起拍攝挖筍、做筍,甚至還做了一條臭鱖魚。
筍都是自家種的,炒筍用的油、臘肉、大蒜也都出自家中,配上一口燒開的大鍋,滋滋響的柴火,整個拍攝的過程充滿了趣味和美味。
在西遞的那段日子,盡管睡得不太好,天天愁苦著臉盼著出太陽曬衣服 ,但是也就只是在下雨的時候,才能淋漓盡致地感受到西遞的韻味。
那是一段快樂的慢時光。
我們去的第二個采風點,那是在宏村。依稀覺得,宏村的名氣比西遞大 。很多人認為,去了宏村也就沒有必要去西遞了。
其實在我看來,兩者不一樣。但總體都是屬于徽州的建筑,徽州的古村落,只不過,宏村似乎有點過于熱鬧了,不大的街道擠滿了游客,盡管是看著非常熱鬧,但這不是我所喜歡的,相對而言,我還是喜歡冷清的西遞。
在黃山,還有一個喜歡的古鎮。
這個地方知道的人不多,那樣同樣也有很多采風的學生,它便是屏山。
某一天,跟小伙伴在一片田野中亂竄,碰到牛,遇到狗,也看到很多采 風作畫的老人,不小心便到了一個路口,誤入了屏山,當時就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在屏山,又是一場小雨。
不過那是適合漫步的小雨,屏山與西遞與宏村又不一樣,如果說西遞給人一種冷清感覺,宏村給人商業感,那屏山便是給人一種小家碧玉的感覺。
這邊街道的布局特別別致,當時我便是沿著一條河流走了一路,屏山夾雜著一條小河而成,在路上,右邊是建筑物,前面是大道,左邊便是一 條條小橋,橋對面又是另外的建筑物,反正映入眼簾便是小橋流水人家的親切感。
人體是由水組成的,人天生就有一種親水的喜好,遇水而生,依傍著水長大,似乎整個人也會變得水靈一些。
在前幾年也去了趟西塘,總感覺屏山和西塘有異曲同工之美。
認真想了想,那倒是,同樣是古香古色的建筑,小橋,流水,高掛的燈籠,不一樣的是,如果說屏山是小家碧玉的別致,那么西塘便是大戶人家的端正大氣。
在西塘的時候,正值漢服文化活動,在那幾天,只要穿著漢服就能免費進入西塘,我這個大吃貨倒是沒有意識到這個有趣的活動,大概我也只剩下吃的心機了。
去嘉興其實只是為了嘗試五芳齋的粽子,去西塘那不過是順便的事。
傍晚的西塘與白天完全不一樣,當天空暗下來后,西塘逐漸顯露它黑夜的另一面,燈火通亮,天上的月亮,河邊的燈,河面的倒映,三者熠熠生輝,整個西塘溫柔得像水一樣。
嘉興給了我別樣的感受,一心尋覓的五芳齋粽子并沒有想的那么好吃, 大概是因為東莞的粽子先入為主吧,不過這次意外得收獲了西塘的美景。
盡管去之前,并沒有多少心思。
這些年,古鎮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了 ,西塘、烏鎮、南潯這些地方,在還沒去的時候,便聽到了很多的負面評論,商業化,東西貴,人多等等...
但是真正去了,剝開了被酒吧、餐館、小店包圍的外皮,你能發現它真正的一面,無論岸上有如何多的行人,河面永遠是那么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西塘的河面、路面都非常干凈,這真的讓我很驚喜。
想到后面去過的麗江古鎮、大理古鎮,這些都是在中國都是赫赫有名的地方,白天那是游人的聚集地,一到夜晚便變成酒吧城,不過古城保存得依然很不錯,無論是街道或者是廁所,干凈程度跟得上它們的名氣。
每次去一個古鎮或者古村落,心境總會有些變化。
以前總是喜歡比較冷清的古鎮,有時也會反感商業化的古鎮,現在想想 ,其實并不然,放在今天的古鎮,在以前,也是那樣一副每天熱鬧非凡 、熙熙攘攘的場景,街上、巷子里,到處是各種小攤、小商鋪,賣菜、 補鞋、賣糖葫蘆的,那便是當時的真實場景。
而到現在,也許適當商業化的古城才看起來與過往的更為相似,有人氣、 有活力,一座古城有了人類的襯托,才得以活香活色。
逛古城,最好帶著一種清晨的恍惚抑或是午后的昏昏欲睡,這樣半醒半睡的狀態,一半的自己行走著,一半的自己追溯到以前,這樣才能有一 種穿越的感覺。
最好不要晚上去,明明就是一個古鎮,很有可能,一入夜,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燈紅酒綠,搖身一變紅燈區,古人哪會夜夜開演奏會呢?
古鎮那么多,又得用上很多個清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