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垓下,四方楚歌響起。
這讓曾經分封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徹底潰散了斗志,不復往日榮光。
就在不久之前,楚霸王破秦軍、見諸侯時,那些將軍們還“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楚軍士兵們還人人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讓諸侯軍為之膽寒。
可僅僅數年,楚軍便身陷重圍,大好局面一朝而逝,而那個一身痞氣的劉邦卻異軍突起,成為人中龍鳳。
或許項羽一直不明白,自己擁有貴族家世和絕對的武力,為何人才都跑去了劉邦那里?為何他本來沒放在眼里的劉邦,最后卻將自己逼入這樣的境地?
可惜他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面對漢軍的圍困,項羽選擇了突圍——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此時他的身邊沒有了精兵強將,沒有了美人虞氏,只剩下八百多人死命跟隨。而渡過淮河后,就連這八百多人也只剩下了百余人,一代霸王落到如此境地,情形頗為凄涼。
可這還不算完。
項羽的人馬到了陰陵后,一時間迷了路,便問當地一老農,該往哪里走。這時候,這位老農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舉動——史書上記載老農“紿曰左”,“紿”這一字,據《史記集解》里引文穎的考證,是欺騙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老農騙項羽向左走。
左邊走到哪里去了呢?走到了一片大澤地。那么問題來了,這個普通老農為何要欺騙項羽?
有兩個原因:
百姓不滿項羽過于暴烈的軍事行為。
在老百姓的眼里,軍隊始終是暴力的代名詞,而項羽的軍隊又經常喜歡干些屠城之類的事兒,有記載的屠城事件便達到了四五次,雖然他借此迅速擴張了自己的實力,增強了威信,卻在平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如果這一點還不是非常具有說服力,因為劉邦的軍隊也干過屠城的事兒,那么接下來的第二點就更加明顯了。
項羽代表了貴族精神,而非平民利益。
在我之前那篇講述宋襄公的文章里,就講述過類似的貴族精神,當時就有讀者指出:其實項羽輸給劉邦也是同樣的原因。
不得不承認這話有一定道理,項羽是什么人?楚將項燕的孫子,他的家族世代為楚將,妥妥的貴族軍事家庭。因此,項羽成為西楚霸王后,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導致貴族得利,百姓無所得。
不僅無所得,反而重新戰火連連,這也讓項羽在百姓的心里進一步減分。
因此,當這位老農認出了項羽,面對他的求助,迅速做出了“紿”的決定,可憐的楚霸王跑到了低洼地,人馬難行,這才給了漢軍追上來的機會。
不知道如果當時老農給了正確的指向,歷史會怎樣發展。也許是同一個結局,也許,項羽大難不死、東山再起,老天再給“非戰之罪”的項羽一個機會,可能結果就不一樣了呢?
本號文章,皆為成周子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所用圖片,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