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以一份好心或愛的名義滔滔不絕的說話,抑或是因為自以為是的給出建議或評判,有如溝通中的自傳式回應。
曾經我會把自己覺得寶貴的知識分享給女兒,感覺那是一份愛、一份責任,但在她看來,那是對她的教育——她不喜歡的教育。因為她沒聽進去,或不耐煩,我還會感到不滿,然后繼續說,甚至轉為批評。 其實這都是我自己的想法,這都是典型的自以為是。
試問:你給對方說之前,是否想過對方的感受?是否思考過你分享的目的是為了什么?再或者你希望的目的達到了嗎?如果沒有達到,那是誰的失敗?答案顯而易見,我的失敗,因為我是需求發起者。
再后來,我就開始反思、自我覺察,發現學會閉嘴是我最該做的一件事。尤其是當孩子慢慢長大,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之后,學會閉嘴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會閉嘴是傾聽的前提,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基礎,而且需要學會深度傾聽。
那什么是深度傾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了解話語背后的事實、感受、需求。
傾聽可以分為3個層級:聽己、聽言、聽意。
聽己:屬于自己潛意識層面的直覺反應,基于自己感受到的理解,但未必是對方的需要。或者連事實都不是。
聽言:屬于言語的表面內容,或者是演繹層面的問題,而非對方需求的真相。
聽意:讀懂對方的鑰匙,了解對方的事實、感受、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達到“聽意”的層級,讓對方愿意打開心扉,讓自己更好的了解對方,可以通過三個步驟:接納、回應、求證。
接納的關鍵,就是要學會閉嘴,當然要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思維判斷和心里判斷。那么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評判思維?建議避免以下四種行為基本可以了:安慰、提問、建議、評判。那么你是否會覺得這么都不行,那就變成沉默無語了?當然不是。
你要做的就是第二步:回應。用你的肢體語言回應。 適當點頭,表示我已經接受到了。 自然微笑,表示輕松友好。 目光關注,表示尊重和關注。 肢體同步,展示和對方同頻。 記錄摘要,表示重視,也便于回顧。 有了這些,一方面給到自己深度理解思考的時間,另一方面不至于發生因為沒有閉嘴,而誤讀對方的需求。當然期間如果需要適當的語言回應,基本可以采用關鍵詞的重復,以讓對方更好的感受到你在認真聽。
最后才進入第三步求證。通過語言向對方確認我聽到的事實、感受和需求與對方內心的想法是否一致。
只有深度傾聽,了解的對方的內心真實需求,對話才會有效。
另外傾聽還有4個好處:增加知識、增加說服力、豁達心胸、贏得認可。
學會閉嘴,給深度傾聽創造良好的環境。
方法和技巧再好終究是工具,自我覺察才是生活的色彩和創造奇跡的源泉。學會閉嘴學會覺察,生活將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