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作為我期待已久的一部電影,不管評價咋樣,都是要為它貢獻票房的。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觀后感,僅為個人觀點。
一、電影優點
1.畫面制作
一如既往的精細,每一幀動畫截屏做壁紙都不為過。
場景特色元素與周密紋理的布畫足以與《哪吒》匹敵,甚至超越,位居國漫前列。
2.勾魂奪魄的開頭
開頭訴說封神之戰的2D動畫非常驚艷。
金戈鐵馬,浴血染天。畫風很有質感,就像會動的敦煌壁畫那般美妙絕倫。
細節也很到位,與歷史典故結合,這一幕對照的是“酒池肉林”
3.動作明暢
打斗動作流暢自然,特效炫彩奪目,配合電影院音效的回響,兩者絲絲入扣。
4.色彩搭配相得益彰
色彩運用巧妙,象征著天神威嚴,神圣不可侵犯的白色
惡勢力富有侵略性的紅色,壓抑沉重的黑色
高尚權威神力的金色……
其相互間的碰撞摩擦,產生的強烈對比反差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5.主題思想有深度
影片主題比較深沉,意蘊豐贍,富有哲理,耐人尋味。
二、電影缺點
1.劇情結構不縝密
劇情中沒有明確的故事線,沒明確目標,僅靠情節推動角色的行為。
通過回憶、幻想、現實三點交叉的方式敘述故事,以強調主角內在心理沖突為主,用視覺化的手段去表現姜子牙的沉思與糾結,從而造成了觀感上的斷裂。
2.敘述故事的節奏過于緩慢松散
劇情中會出現很多無與倫比的場景,讓人情不自禁多次感嘆其畫面制作用心的同時,導演應該是想增強代入感,讓觀眾融情于景,親身體會人物當下的心情。
但這實際對于故事情節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動作用。如果單單只用畫面去鋪設劇情的話,會有些物極必反。
畢竟觀眾更想看到的是劇情的走向,而不是全程欣賞精美絕倫的風景。
3.各個角色間的羈絆建立不足
主角和每個配角間的互動其實是欠缺的,人物關系塑造缺少層次感和深度。所以對于人物某些行為會覺得難以理解。
就比如一本小說寫AB兩個熟人相約去森林探險,但對他們的背景、關系、身份沒有任何交代。這時他們遇到了危險,A為了救B,犧牲了自己。讀者肯定會覺得不符合情理:憑什么A愿意用生命去救B呢?
導致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就是人物關系互動沒有鋪墊到位,相互間的情感紐帶不夠緊。
所以于我而言,感覺哪怕刪掉《姜子牙》里面某些頻繁出現的配角對劇情影響不大或者也不會因為損失了什么特色而覺得可惜。
《哪吒》在人物情愫搭建上就比《姜子牙》要好得多:
視子如命的李靖夫婦
斷句鬼才,胸懷大志卻不被認可的
申公豹
平常大大咧咧
但為了救哪吒犧牲全部道行的
太乙真人
甚至是那一對呆頭呆腦的小守門神
每一個角色都是鮮活的,他們無論是對于劇情的推動還是亮點的塑造都是缺一不可。
4.中間采用較多黑白屏轉場
即在某部分劇情正在進行的過程中突然黑白屏。其目的要么是轉折,為打開劇情另一支線的發展;要么是想給觀眾留有想象的余地。
但個人覺得某些轉場突兀,這部分劇情還沒理清,又跳到別的部分了,讓人有點懵,給人的整體觀影體驗并不是太好。
5.真相揭開有些無趣
由于劇情以強調畫面為主,人物間的有些對話又冗長無用,所以觀眾對于劇情的理解會比較混亂。
中途幾處反轉雖有些意外,但對一開始設下的懸念并沒有提示作用。所以最終謎底的揭開是由反派親口說出來的,而不是觀眾可以根據劇情推理出來的。
三、《姜子牙》主題分析
1.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劇情中天尊委任姜子牙斬殺九尾,事成后便可封神。
但他為了不傷及被九尾控制在體內的一個女孩,違背了天尊的旨意,于是被貶下凡,直到什么時候承認自己的過錯方可歸界。
但姜子牙并未對強權屈服,他始終想堅持自己心中的道義——每一個無辜者都不應該被犧牲,不管他是人、是神亦或是妖。
“若天道不公,我便走自己的道”
所以最后哪怕沒有封神,姜子牙也用自己的方式成了真正的神。
人類少女小九(蘇妲己)也許是因為元神被九尾捆綁住的緣故,身為人類的她卻長著一對狐貍耳朵。
人們向來痛恨狐妖,對于小九,人們怕她、恨她、想割下她的耳朵領賞錢。
小九沒干壞事,她拼了命向人們解釋她不是狐妖,可沒人信她。但她不認命。
當知道有一個地方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時,哪怕那里危機四伏、四面楚歌,她也義無反顧想去探尋自己的身世之謎。
當她發現自己生來就是一個犧牲品,和九尾的命運要注定綁在一起,而唯一擺脫的方法就是付出生命代價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結束自己的一生,開啟新的輪回。
她要的很簡單,只是做一個普通的孩子,有一個溫暖的家,一個疼愛自己的阿父。
為了這些,她愿意用微薄的力量奮力一搏,即使結果可能是飛蛾撲火。
再來說說反派九尾,眾人皆說她禍害蒼生,罪不可赦。卻不知道,她也不過是權力游戲下的一顆棋子。
她曾與天尊達成交易,后因天尊毀約,她因為自己的欲望而賠上了整個狐族的命。天尊的力量是壓倒性的,任何反抗可能都是徒勞。
但九尾沒有僅僅選擇被動地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而是想發動三界大戰以此復仇,撕開天尊那“一切皆為蒼生”的虛假面具。
雖然手段方式上過于偏激極端,但這種與強權抗爭的不服輸以及不懼實力懸殊的精神實屬振聾發聵。
2.眾生平等
《哪吒》的主題主要是為自己而戰,我命由我不由天。《姜子牙》除了為自己,還為天下蒼生而戰。
他希望世間再無不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無論是人、神還是妖,皆不可欺,不可操縱。
放在當今社會就是該不該犧牲一個的性命(利益)去保全更多人的性命(利益)。
劇情中,天尊認為“一切皆為蒼生”,所以以一人救眾人為天道。
而姜子牙則認為“一人如露水,蒼生如江海”,不救一人何救蒼生?
不能說誰的觀念就是錯的,站在天神的角度必須以大局為重,但站在個人角度,這是違反人性的。所以這個主題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爭議。
3.堅守自己所認為的“真理”
當所有人都告訴姜子牙他被狐妖的幻術給騙了,看到的少女根本不存在時,他依然堅信著自己所認為的真相。
雖然中間可能會產生對信念的質疑、自我的懷疑,但他從未停止對真相的追尋。
哪怕面對功名富貴的利誘、諸神權利的施壓、朋友的不信任、妖怪的歧視,三界的唾棄。
也阻擋不了他的那份執著,動搖不了他的初心——成為一個守護蒼生的神。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不應該被他人左右,哪怕遍體鱗傷,毫無希望也應該為自己而活。信自己的道,做自己的英雄。
這里的“真理”打了雙引號,因為每個人對于真理的見解都不同,沒有真正所謂的“真理”,只有你所認為并愿意為之相信的“真理”。
當然,為自己而活的同時并不是毫無理性分析,忽略實際的肆意妄為,一切還是要經過深思熟慮并且要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
四、《姜子牙》與《哪吒》
《哪吒》和《姜子牙》雖然都屬于封神榜這個題材的電影,但兩者并不是上下集關系,所以故事情節上不存在串聯。
這兩部電影的觀影體驗完全不一樣,如果《哪吒》是爽炸燃,熱血奮斗型;那《姜子牙》就是沉慢郁,文藝哲理型。兩者的主題表達基本不同,所以沒有必要踩一捧一。
《哪吒》的劇情比較接地氣,笑點多,適合各個年齡段,整體風格詼諧輕松。不僅在劇情上能一氣貫通,而且能盤旋推進,結尾直接升華主題,圓滿閉幕。
姜子牙劇情則有一定深度,全程比較嚴肅,打斗部分也沒有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反而會為人物緊張,心時刻揪著,直到打斗結束才松了一口氣。
全片最輕松搞笑的部分可能也就是片尾的彩蛋了。
此外由于主題較為繁瑣,劇情采用倒敘、順序手法更迭的方式敘述故事,脈絡顯得有些凌亂,對于低年齡的觀眾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
理解不了自然也就認為無趣,難怪在上映前就提示此片適合八歲以上的群眾觀看。
不過就算能明白劇情,若是奔著放松的心態來看,也不盡人意。因為影片主題的基調本身不帶歡樂元素,總體營造了一種朦朧、撲朔迷離、意境邈遠之感。
《哪吒》通俗易懂,你無需進行太多深刻思考,但《姜子牙》是一部需要你品,你細品,你再品的高深之作。
五、總結
雖然《姜子牙》有諸多不足,但這部電影還是很值得去電影院進行觀看。特效畫面絕對不會讓你失望,即使劇情有一些bug。
國漫日益崛起,《哪吒》《姜子牙》無疑是承載著中國文化的動畫佳作,專屬于中國的封神榜系列未來指日可待。
作者簡介:一個對自己未來十分迷茫,但能從寫作中得到慰藉的內向卻又不失古靈精怪屬性的00后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