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段子是這么說的:
“70后在忙融資,80后在忙還貸,90后在忙加班,95后在忙追星,00后在忙作業。”
每個人都像是被生活按了快進鍵,被榨干得不剩下一點清閑。
如果讓你躺在床上,閉上眼回想自己今天究竟做了些什么有意義的事,你是否能快速給出滿意的答案?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
忙著趕車、忙著點餐、忙著重復枯燥的工作、忙著在被窩里熬夜刷劇······
大家就這樣迷茫地忙著,忙得連和親近的人相處的時間都沒有了。
忙到頭來才發現,卻只不過是把枯燥重復的劇情演了一遍又一遍。
1.忙治百病?騙人又騙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忙,從一種無奈的生活所迫,變成了值得炫耀的主流趨勢。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讓自己忙起來。
心情不好?讓自己忙起來。
工作不順?讓自己忙起來。
感情破裂?讓自己忙起來。
“忙”就好似藥師佛的一劑萬能藥,包治百病。
似乎只要忙起來,一切就好了。
可事實呢?這些難題可曾因為你單純地忙起來,而有半點實質性的解決?
當今浮躁的社會風氣,大家對“忙起來”,有一種奇怪的迷信和崇拜。
這種注重儀式層面的“忙碌”,從學生時代到工作職場,都如出一轍。
大清早起床到圖書館,埋頭苦讀到中午吃飯,匆匆狼吞虎咽后又繼續學習到晚上十二點。
哪怕雙休也不肯給自己留一點思考和放松的時間。
就跟流水線上生產零件的流程一樣,看似刷了很多題,成績卻不見實質性的提升。
很多人直到工作后,還把這種學生時代的假忙碌引以為傲。
一群人下了班哪怕沒什么事,也耗在公司不回家,有時候是演給領導看,而有時候是演給自己看。
只要有一個人沒走,那剩下的也都不走,至于為什么不走,沒目的,當然也不重要。
只要能為自己打造一個深入人心的忙碌的形象,那就足夠騙人慰己了。
2.懶螞蟻反而不挨餓?過分忙碌,不過是精心編織的陷阱
如果說“我很忙”是一種現代病,相信很多人已經“病入膏肓”。
可是這種忙碌,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日本的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經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實驗。
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而少數螞蟻卻整天無所事事、東張西望。
而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并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開始表現得一籌莫展。
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
為什么“懶螞蟻”能如此快速地找到食物源?
答案就在于:
勤快的螞蟻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埋頭搬運食物上,而很少停下來觀察周圍的環境。
“懶螞蟻”卻不一樣。
它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
所以往往能夠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
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
過分忙碌,是一個精心編織的陷阱。
它用日復一日的瑣碎來把人禁錮在一個無形的牢籠之中。
3.廢掉一個年輕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
絕大部分人都死在了25歲,不過是到了75歲才埋。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絕大部分人,在到達了人生某一個階段后,就開始徹底陷入了重復瑣碎的生活,并終身止步于此。
很多人雖然看起來每天都在忙碌,但其實用庸碌去形容他們,其實更為貼切。
因為他們在工作和家務上的所有支出,其實都是“應付性”的勞動,而從來沒有深入性的思考。
之前很流行一個說法:廢掉一個年輕人最隱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
一個年輕人最怕遇到什么樣的工作?
就是一件件雜事填滿他的所有時間,消耗他的所有精力,讓他陷入繁瑣的既擺脫不了又無法成長的事務性工作中。
一個年輕人最怕遇到什么樣的領導?
就是用所謂的“打雜”來歷練新人,光使用,卻不培養,讓年輕人在緊繃庸碌、無窮無盡的打雜中,耗盡了斗志與動力。
當一個人每天都被那些繁瑣、但重要性不高的雜事環繞著,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來應付眼前的瑣碎事務,就再也騰不出腦力來深度思考長遠的未來。
這種形式主義的忙碌,會在意識層面上麻痹自己,欺騙自己這顆廉價的螺絲釘繼續無意義地重復運轉。
忙起來的時候覺得自己擁有一切,等空下來才發現其實什么都沒有。
4.忙碌并非萬能藥,它有時只能帶來假高潮
當一個人不需要再從事重復性的工作,不再被卷進各種瑣碎的事務,可以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的癥結和方向,這才是真正的進步。
因為人生的命運選擇, 真正意義上決定你最后高度和成就的, 從來不是那日復一日的“應付性”事務。
這些問題,任何人都在處理,也都能處理。
真正決定你能否與庸碌分道揚鑣的關口,都需要你在沉淀與靜思中去分析、領悟,然后穩穩把握住。
就像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倘若王陽明在仕途上平步青云,那他也會在官場中的阿諛奉承、案牘勞累中消磨殆盡,淪為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官僚。
恰恰就是在他貶謫龍場的那段日子里,遠離政治的勾心斗角,他才有更多的深度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去求尋世間真理,最終開創心學。
當你被日復一日的瑣碎包圍時,抽出身來,內觀、自省、重新審視一下努力的方向,真正對的路,究竟在哪里。
不要妄想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因為忙碌并非萬能藥,它有時只能給你帶來假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