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韻中國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揚正大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想要修養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想要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活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格物致知
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就能夠獲得知識。在當今物質主義盛行的社會中,很多人的內心失去了平靜,因而就很難在知識和智慧上有所得。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是那么的急功近利,充斥著各種不滿足。總有不滿足當下的想法,各種躁動。各行各業,各司其職,敬業愛崗。任何一個平凡的崗位都能爆發出無限的能量。
誠意正心
意念真誠,端正心思。中國古代儒家所倡導的一種內心道德修養過程。正心是說心要端正而不存邪念;誠意是指意必真誠而不自欺。
修身齊家
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有人抱怨自己沒有一個好爸爸,也有人抱怨自己的愛人沒有別人的好,總是拿著手電去照別人。應當從自身下手,只有不斷提升自我,才能影響到自己身邊的人,方能管理好家人,和諧好自己的后院。
一個人不是在忙著出生,就是在忙著去死。因此,以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態度面對生活與工作,方能實現人生價值,否則也終將索然無味。——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