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金句】
1、 那些和你相處的人,以及你周圍的文化環境:故事、傳說、制度、教條和傳統,都會給你定位,就好像除了你自己,別人都知道你是誰,你應該怎樣。
2、 長期處在自我分裂的狀態時,人們會成功地學會拋棄自我。他們認為自己是誰就扮成誰,喜歡自己是什么樣就裝成什么樣,還特別愿意按照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表現自己。
3、 多數人通常會下意識地根據別人的觀點塑造自我,在別人眼中他們的形象如何,這成為衡量他們自身價值的標準。
【本書重點】
001?這些人受幻覺控制,將自己的想象與現實混淆了
我們總需要和人相處,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和他人建立聯系。但是,有些人和別人的聯系是逆向的。什么意思?正常人都是在和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不斷糾偏對這個人的印象。但逆向聯系他人的人是單方面的互動。他們一開始就對他人進行了假設和判斷,虛構了一個幻想出的形象。之后,他們不會再管真實的他人到底是什么樣的,只會固執地堅持自己的幻想。
002?有些家庭讓孩子無法體驗到真實的自我
他們自然也就無法體驗到他人的感受,對他人的幻覺也就從未被自己懷疑過。這個過程主要發生在童年時期。
人為了生存就需要時刻關注自己的環境,并對自己的環境我的天出適應。嬰兒時期是人最脆弱和自卑的時期,因為他們無能。他們無法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只能仰仗于他們的父母。所以,父母的態度和評價對嬰兒特別重要。比如,一個嬰兒走路摔倒了,開始大哭起來。父母經常會走過去和孩子說:“又沒有受傷,哭什么?”,或者走過去拍打地面,并和孩子說:“哦,都是地的錯,寶寶不痛。”
這些過程都在造成一個事實:孩子的真實感覺被扭曲了。因為對他們來說,父母的評價是那么的重要。他們會告訴自己真的不痛。他們接受了父母對他們的定義,并且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如果,孩子的成長一直處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會慢慢喪失是非觀,也沒辦法體驗真實的自我。沒辦法體驗到自己的感覺,也就很難體驗到他人的感覺。所以,這些人從未懷疑過對他人的幻想可能是錯誤的。
003?文化中的刻板印象是如此的強烈,以至于他們從未懷疑過幻想是錯誤的
人的一生中,不光是身邊的人會定義你,你所處的文化也在規范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比如社會對女性的定義就顯然出文化中的刻板力量。男博士和女博士在相親市場的受歡迎程度是不一樣的。男博士很樂意承認自己的學位,因為這暗示著自己有著超越常人的能力。但是女博士卻很少會和相親對象承認自己的學位,因為擔心嚇跑對方。這個社會對女性的價值定義和博士這個學位是扭曲的。女孩子從是孩子起就被期待是“可愛的”。但可愛存在什么價值呢?意味著被愛,被選擇,被守護,隱含著對他人沒有攻擊性。
在家庭中,男性受文化中的刻板印象的影響,會下意識地為妻子做選擇。賢淑、順從被認為是好的妻子,而有自己想法、攻擊性的妻子則被認為是不稱職的。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妻子也會不自覺的壓抑自己的想法,做一個符合社會期望的好妻子。
所以,那些保持幻想不破滅的人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這種幻想是社會塑造的。文化習俗鼓勵某些幻覺的行為并使其永存。文化習俗構建了這樣一種簡單的邏輯鏈條。“你需要這么做,才能怎么樣。”比如,有賢惠的妻子,聽話的孩子,優越的生活,你的生活就是成功的。但這種簡單的邏輯只會讓你認不清自己,也弄不明白別人也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中,用權利去控制身邊人,讓他們符合你的幻想,只會事與愿違。
004?打擊被控制者的自信心
對于控制者來說,一個有自己思想和訴求的被控制者不是一個好的控制者。為此,他不會盡一切辦法去打擊被控制者的自信心。通常的辦法就是用消極、辱罵的方式制造心理暴力。
作者在集貿市場買玉米的時候就遇到過一個這樣一個例子。一對穿著體面的老年夫婦在作者前面付錢。當服務員為老太太找零錢后,老太太意外地看著服務員,原來她自己算錯了價錢,以為正好。這本來是一件無所謂的小事,但她身邊的丈夫卻突然生氣地對她大嚷:“你這個笨蛋,連一點零錢都算不清”。當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過來。老太太和在場的所有人一樣,被她丈夫的咆哮驚呆了,站在那里一言不發,她看起來快暈過去了。
丈夫為什么會這么生氣呢?他為什么不在私下里小聲問問妻子,能不能把該找多少錢算清楚?或者如果他堅持認為妻子的確算不清楚,那他為什么不自己來算呢?他不知道在大庭廣眾對妻子的呵斥會讓她多么的難堪嗎?但丈夫還是無意識選擇了最壞的辦法。因為他害怕妻子是一個獨立的個人,他希望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讓妻子明白,誰才是主人。
005?控制者控制他人的第二種手段是讓這個人孤立無援
社交對的人的意義不僅僅是交朋友,更重要的是在人際關系中收獲自己的信息渠道,通過社交來更多面地認識和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如果,一個人的信息渠道變得單一,那他的思想和認知也會變得狹隘。
而控制者控制別人,就會束縛這個人和外界的溝通和聯系。當這個人和外界的聯系只有通過控制者的時候,控制者就能對被控制者無所欲為。常見的景象發生在家庭中。丈夫們就將妻子們束縛在家庭中,不讓她們出去工作。他們認為這是愛,因為工作這么累的事情由自己承擔,而妻子就美美地在家就行。這還是一種以愛之名的束縛。
006?用命令取代詢問
為了讓自己的要求得到實現,控制者常常用命令的口吻來對待被控制者。他們覺得商量的口吻會讓對方覺得有討價還價的余地。而命令則暗示:“按我說的做,不然你沒有好果子吃。”命令同樣還暗示了,對方和自己不是平等的。而詢問則暗示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分離是控制者無法忍受的。
所以,他們避開一切可能的詢問,用命令控制他們。而如果對方試圖反抗,控制者就會威脅她,要退出感情,比如用分手、離婚的方式,來威脅他們繼續保持順從。
007?分清培育性控制關系和壓制性控制關系
有兩種控制關系,一種是培育性控制關系,另一種是壓制性控制關系。前者是必要的,而后者則是我們要擺脫的。
什么是培育性控制關系呢?這類控制是為了讓生活更好而必要的一種控制行為。比如為了長遠的利益,你和你的愛人選擇暫時犧牲當下的利益。為了照顧孩子,妻子選擇留在家里照料孩子。為了買房,放棄今年的出國旅行。換句話說,這種控制行為是為了雙方更好地生活,從不犧牲別人。
而壓制性控制行為,則是一種損害對方幸福的控制行為。當控制者試圖給你套上虛構的形象,并讓你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的時候,你就處于一種壓制性控制關系當中。這些控制者渴望拴住別人,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覺得孤單。如果他們不能建立這種壓制性控制關系,他們就會焦慮、絕望、驚恐、寢食不安甚至精神失調。
008?破除他們的幻覺來抵制控制
當你處在壓制性的控制關系中,唯一的求脫之路就是打破控制者的幻覺。他們塑造你做到符合幻覺。你就大可以告訴他們,這種幻覺是不切實際的。他對你的種種認識都是一種幻想。這種對峙無疑會激化沖突,但只有將沖突確確實實地擺在控制者的眼前,他才會正視到你和他想的不一樣。
你要大聲告訴他這種控制是一種傷害,告訴他,既然愛你,為什么還要傷害你呢?讓他明白,愛就是愛,傷害就是傷害,所謂的愛的傷害仍舊是傷害。你是一個真實的人,不是他的想象。你要明白,只有當幻覺真正被打破時,控制者才會如夢初醒。
009?沒有人能定義你,只有自己能定義自己
正如我們所見的,很多人因為家庭和社會的原因,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相信他們更加了解自己。
但你要記住,最了解你的就是你自己。如果別人對你隨意下定論,即使是輕描淡寫,也說明他們在自欺欺人。他們傲慢地認為自己有多么熟悉你,其實不過是他們自己的一種自我保護,一種有能力感的假象。他們給你設下各種界限,什么你就應該呆在家里,應該相信這個,不做那個。這些都是他們的想象。
只有你才知道你自己的本性、目標、動機、想法、感覺、好惡。所以,當有人試圖強行控制你時,你就可以對這樣說:既然只有你能給自己下定論,你的自我認知就是你自己的專利。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是天生的,不是他人賦以的,你沒有必要去證明或是解釋它。你就是自己,不需要向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