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
? ? ? 1、行為經濟學的頭緒太亂,有一個可用的線索,雖不能涵蓋所有內容,但至少能提供一個清晰的角度,即巴菲特的名言:要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需要極其強大的自我和另類的性格。人極容易在過度自信和過度悲觀之間徘徊。
? ? ? 2、人為什么會過度自信呢?
? ? ? a,心理學研究可得知,悲觀的人看世界往往更加準確,但人生需要樂觀,盡管此樂觀不可避免的帶有自我欺騙的性質。
? ? ? b,博弈論里有一種解題思路,叫“后向演繹法”,先求出最后一次博弈的解,然后再由后到前依次倒推,直到推出第一次博弈的均衡解,那么人生最后一次博弈的結局就是gameover,再從后往前推,直到現在,肯定會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現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無意義的。但如此理性、清醒,我們就沒法活了,所以人一定要樂觀。
? ? ? c,認知模式中有一種確信,叫“后見之明”,會導致我們過度自信,會高估自己在事前作出準確判斷的能力:我早說過…我就知道…因為我們自動屏蔽了以前作出的錯誤預測和判斷。
? ? ? d,我們之所以不愿意承認自己犯錯,是害怕認知失調,即我們的觀念和現實世界出現矛盾,會覺得非常痛苦,所以會有選擇地強化以前的部分認知。
? ? ? 3、人為什么會過度悲觀?
? ? ? 我們有一種本能的傾向,會害怕失去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例如跟得到一百元錢帶給我們的愉悅相比,失去一百元錢給我們帶來的痛苦更大,又比如醫生說,做一個手術90%的成功概率和10%的失敗概率,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們內在的心理機制會起作用。
? ? ? 稟賦效應:我們會高估自己認為有所有權的那些東西的價值,如成語敝帚自珍,或許認為因為有感情因素了,其實只要某物品曾經到過我們自己的手中,即使并不是我們的,失去了也是不愿意的。
? ? ? 4、為什么凱恩斯說的是對的?
? ? ? 決定投資的重要因素是“動物精神”,而MBA課說投資時把未來的收益,折算成現值,然后跟成本做比較。現實中,未來的收益和成本是很難預測的,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此就影響了經濟系統在繁榮和蕭條之間的循環。
? ? ? 總之,從行為經濟學到群體的行為,到社會方方面面,群體行為很容易出現“羊群效應”,可能出現“踩踏事件”,怎么辦?一是不要逆著群體行動的方向,二是不要總呆在群體之中,三是要站在人群之外,但保持和人群的聯系。
? ? ? 待續。